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该文章免费阅读,以下是该文章的全部内容:<\/span><\/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精心写好乡村振兴战略大文章

同志们:
  今天很高兴到市委党校,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在座各位学员来自全市各领域各条线各板块,既有县处级领导干部,也有市县机关干部、乡镇(街道)基层干部,都是推动xx发展的重要骨干力量。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一个月时间集中学习很不容易,希望大家利用好这个难得机会,静心学习、学思践悟,全面提升谋发展、抓落实的能力水平,更好地肩负起推动xx高质量跨越发展的重大责任。今天我讲课的主题是:精心写好乡村振兴战略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的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xx作为农业大市,如何贯彻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是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必须答好的时代问卷。下面,我结合xx实践和个人思考,从三个方面与大家作一交流探讨。
  第一个问题,对于乡村振兴,我们应该怎么看
  任何一项重大政策和决策的出台,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必然的历史源由。自古以来,“欲安天下,必先稳农。”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虽然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城市,但是真正成长、壮大、发展起来却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确立“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把广大农民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为革命胜利提供了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至1952年,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近三亿的无地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农具、牲畜、房屋等,免除了地租。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极大激发农民发展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力巩固了人民政权,为国家工业化准备了条件。但1958年发动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公社一切财产进行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社员在公共食堂免费吃饭,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树木等都为公社所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这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还收获了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成果。回顾历史,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正是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发展,注重保护农民积极性,才为我们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三农”工作更加重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习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其中,最为系统和鲜明的就是“八个坚持”(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三农”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定位,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立足国内保证自给的方针,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其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之一,并写入党章,成为新时代全党共同意志、共同行动,这是史无前例的。这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工作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准确把握“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把我们党对“三农”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要认识和把握乡村振兴一重大战略部署,我觉得首先要搞清楚这样几个问题:
  一要搞清楚乡村振兴的背景是什么?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样的矛盾,在我国农村地区尤为突出。从新时代大背景看,我国乡村发展面临的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特点:一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刘少奇同志讲过一段话,大意是:翻了身的农民分了田地、牛和家具,生产积极性很高,打下粮食归自己,一家人过上“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美满生活。养一头牛,种几亩地,种出来的粮食上交一点、自留一点,还有剩余的话就再出售一点,就是千百年来中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1956年5月,中共xx省xx县委在xx乡xx社进行农业生产产量责任制的试验,由此在中国首创“包产到户”。但是《xx大众报》发表文章,认为包产到户是“倒退的做法”,并向《人民日报》直接投诉,通过媒体转给中央高层领导,对xx包产到户的试验形成很大压力,xx省委、xx地委、xx县委被迫下令停止试验包产到户。1978年春天,为了抗御旱灾,xx省不少生产队也实行了包产到户,得到了邓小平同志和当时的xx省委书记万里同志的支持。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此后,我们国家不断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了“一大二公” “大锅饭”的旧体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使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中国由此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2%人口的奇迹。如今,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土地规模经营的冲动越来越强烈,原有的包产到户、小农经济发展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代化需求、市场化要求,更加契合市场要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加符合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呼之欲出。如果仍然维持那种分散性的一家一户农业生产模式,将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低效性和脆弱性。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基础上,推动土地向各类经营主体有序集中,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土地使用效益和利用价值,促进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另一方面可以把更多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加速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提供广阔空间,这既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逻辑,也符合中央要求和广大群众意愿。二是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发生了重大改变。“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已经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安全”,从“肚子”“舌尖”的需求转向“养眼”“养生”的需求,农产品的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品质的高低。如果农业供给体系还是停留在“重量不重质”阶段,必然与消费需求脱节。这些年粗放式的农业生产带来的农产品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屡屡牵动社会的神经,让群众在消费时顾忌颇多,比如很多家庭选择吃外国大米、进口食品。据有关部门统计,2000年我国粮食进口量为1356万吨,出口量为1400万吨;2017年我国粮食进口量达到了2560万吨,出口量则下降为162万吨,如果再加上当年的大豆、油籽进口,总进口量则上升为1.3亿吨(2018年因中美贸易冲突,粮食进口量有所下降、出口量有所上升)。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却要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以及大豆、玉米,原因何在?有专家分析指出,一方面是相对不足,即符合群众消费需求的粮食,国内生产不足,需要从国外进口补充;另一方面是相对过剩,即国内粮食产量虽然年年增长,但品质与群众日益提高的需求存在明显脱节,导致难以被需求增长消化,反而造成大量库存积压,这就是经济学上的供需失衡。再比如,近年来我国的奶粉进口量快速增长,但国内奶牛养殖业却销售不畅。说到底,还是因为农产品品质没有达到群众消费需求。乡村振兴,就是要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供给体系对需求变化的敏感性,全面提升现代农业供给水平,切实走好质量兴农、以质取胜之路。三是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土地问题始终与江山社稷、民生福祉息息相关。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世世代代与土地相依,对土地具有深厚的感情,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就要有地种、种好地”成为一种信仰。历史上许多农民革命运动也是围绕土地分配这个根本问题而展开的,就连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改革开放也是起源农民对于“土地分产到户”的渴求而拉开序幕的。可见,土地对于中国农民的吸引力是天然的、巨大的。但是近年来,这种情况正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尤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广大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弱,不再靠种地吃饭,大量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农业兼业化副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不想种地、不会种地在农村青年中十分普遍,很多农民期盼着土地被征收、流转。想必从农村出来的同志和在农村工作过的同志都有这样体会:过去一段时间居住在农村的人被笑称为“993861”部队,说的就是农村只剩下老人、妇女、儿童,现在还有很多老人、妇女跟着孩子到城镇陪读,农时缺人手、农业缺人才、农村缺人力现象尤为突出,甚至有的村庄“只闻犬吠声,不见有人来”,一片荒芜、一片孤独。乡村振兴,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搭好舞台”“拴心留人”,让想种地、会种地的能人大户来种地,让农村充满人气、充满活力,让农村不再是荒芜的农村、孤独的农村。四是农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农业产业链条长,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都有融合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可以形成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农业生产活动往往局限于行业自身,与其它产业跨界融合的几率不大、概率不高,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竞争力不强,粮食增产与农民收入增长往往不成比例,“增产不增收”情况比较普遍。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现代农业技术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催生智慧农业、智能装备等产业异军突起,正在深刻改变着农业产业的组织形式,这些都在倒逼和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农业产业与其它产业深度融合。比如现在,恒大做粮油、京东种水稻、 联想种水果……产业大佬纷纷跨界“下乡务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乡村振兴,就是要突破“乡村产业就是农业”“农业功能就是提供农产品”的传统思维模式,顺应产业融合发展大趋势,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在产业交融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二要搞清楚乡村振兴的本质是什么?透过现象看本质,既是哲学思维,也是工作方法。乡村振兴的本质就是补齐乡村短板、重塑城乡关系,这既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研究区域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城市与乡村地域相连,血脉相融,本应是互相支撑、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尽快建立完备的国家工业体系和巩固确立城市地位,我国长期实行“农业养育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方针,并通过征收农业税与工农产品“剪刀差”等措施,促使投资主要向城市和工业倾斜。这在特定历史阶段起到了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积极效果,但也在客观上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区域分割、资源分割和城乡分割,导致农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发展,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发展,农村生产力水平、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滞后于城市水平,这些也是农民不愿留在农村的最根本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中等收入发展阶段,能否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缩小城乡差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逐步消弭城乡二元分割状态下的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巨大差异,进一步调整理顺工农城乡关系,把乡村的发展与城镇的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谋划和推进。拿xx来说:一方面,与中心城区相比,乡村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全市有90%以上的土地和近39%的人口在农村,不管城镇化发展到什么程度,农村人口都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农民这一群体决不能忘,乡村这块阵地决不能丢。近年来我市农业农村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农民群众期待仍有差距,城乡二元结构还是比较明显,镇村面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还存在突出短板,村集体经济缺少持久的经营性收入,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目前全市还有9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尚未脱贫、28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尚未达标出列,已脱贫的低收入人口、已出列的经济薄弱村仍存在返贫风险。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们要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加快补齐“三农”这块短板。另一方面,经过多年发展,xx已经整体上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条件基本成熟,改造传统农业、破除二元结构进而形成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的时机已然到来。比如产业发展方面,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基础不断夯实,1991年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超一产,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二产,二三产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已经具备;城市发展方面,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7年为59.52%)1.78个百分点。按照491.4万常住人口计算,301.2万人口在城区和集镇,190.2万人口在乡村,城镇人口高于乡村人口22.6个百分点,以城带乡的条件已经成熟。可以说,这个阶段推动乡村振兴,xx有基础、有条件、有需求、有潜力,正当其时、合乎大势。我们必须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历史契机,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三要搞清楚乡村振兴的愿景是什么?到底什么样的乡村才叫振兴?概括地讲,乡村振兴,就是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通俗地讲,就是农业发展要起飞了,农民生活要开挂了,农村条件要变好了。习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与之前的新农村建设相比,乡村振兴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包括经济、社会转型,还包括科技、教育和文化复兴,是一次农业的全面转型、农村的全面发展、农民的全面进步。我们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实现三个目标:一是农业有钱赚。我国农业尤其是传统农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对整个产业价值贡献较小,所以盈利也较少,这也是许多地方产生耕地撂荒的原因之一。根据平时了解情况看,现在农民种地收成好的情况下,一亩水稻田纯收入730元,一亩小麦田纯收入370元,照一户5亩土地稻麦两季计算,一年也就5000多元,这与农民务工收入相比差远了。乡村振兴,就是要让农业和科技相连、与现代接轨,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水平,全面拓展和掘深农业的功能和价值,彻底改变农业附加值不高、比较效益偏低的局面,让农业这个产业不再是传统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具备现代化耕作水平和融入现代化经营理念的现代产业,让更多从事农业的人有钱可赚、有利可图,让人们在农业劳作中同样可以感受到创造的价值、农耕文明的魅力以及自然对于心灵的抚慰。二是农民有面子。以前一提到农民,第一反应是“脸朝黄土背朝天”,更多是停留在种地、吃饭这一追求温饱的生存层面认知上,很少有把务农当成职业的。乡村振兴,就是要让农民从身份称谓回归职业称谓,把“传统农民”转变为“现代农民”“职业农民”,让农民这个职业和城市中许多职业一样有体面的收入、有美好的发展前途,让农家孩子不再挤着“跳农门”。据有关机构统计,截至2017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已突破1500万人,人均农业经营纯收入达2.78万元,27.7%的新型职业农民人均农业经营纯收入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支职业农民队伍中,45岁及以下的占54.3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0.34%,务工返乡人员、科技研发推广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新生力量占40.6%,平均每个新型职业农民带动30户农民就业。由此可见,职业农民前景十分广阔,这也是乡村振兴的底气所在。三是农村有品质。蓝天白云、小桥流水;民风淳朴、文明向善,治理有序、欣欣向荣,一家老小团圆喜乐,在田园牧歌中实现“诗意地栖居”,这样的美好画卷大概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理想乡村。乡村振兴,就是要建设这样的乡村,也一定能建成这样的乡村。有人说,目前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这句话虽然有失偏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我们的一些农村地区与城市相比还较为落后,这里面涉及许多问题,比如环境的问题、交通的问题、配套的问题、治理的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一一予以解决。
  第二个问题,对于乡村振兴,xx应该怎么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和全新战略,也是一项新思维引领、新动能助推的创新工程。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今天的乡村早已不是从前的乡村,无论是形态、布局、内容,还是乡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阶段谋划乡村振兴工作,既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满足于老店新开、新瓶装旧酒;也不能违背规律、茫然冒进,意图一步登天、一蹴而就,而是要守正创新、乘势而起。守正创新,就是要紧紧围绕中央作出的七个方面路径指引和“五个振兴”布局安排(七个方面路径指引,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一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二是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三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四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五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六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七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五个振兴”要求,即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以全新的思维和理念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争取走出一条既体现上级精神、又注重传承发展、凸显xx特色“和而不同”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乘势而起,就是要把握主要矛盾变化,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用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践成果,奋力开创xx“新乡土时代”。虽然我们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暂时落后于苏南等发达地区,但我们要看到xx农村地广物博,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特别是随着江淮生态经济区、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一区两带”战略实施以及高铁即将开通,我市农业农村面临更为有利的条件,我们要有志气在乡村振兴上后来居上,争取形成一批拿得出、叫得响的xx乡村振兴品牌。具体来说,要注重三个方面:
  一要把握好三个导向。根据中央精神和省里部署,我市已经出台了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明确了xx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安排、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可以说,xx乡村振兴的大幕已经拉开,目标已经明确,路径已经确立,关键是如何破好题、起好步?我觉得,重点要把握好三个导向:一是重为民。乡村振兴,归根到底是为了人。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每一项都与人的需求有关,如产业兴旺是为了让人有钱赚、有事干,生态宜居是为了让人住得更舒心,乡风文明是为了给人提供一个优良的人文环境,治理有效是为了给人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法治环境,生活富裕是为了让人活得更有品质,处处体现了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心系农业农村农民的家国情怀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历史担当。我们推进乡村振兴,一定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从群众立场出发,切实尊重群众的意愿、真心维护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无论是作决策,还是拿方案,都要充分考虑到群众的需求和感受,让群众充分享受到乡村振兴的成果。二是重质量。当前,农业农村面临的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这是由于支撑“三农”发展的动力发生了变化。不容否认,在很长一段时间支撑农业农村发展的更多依靠的是财政投入、要素投入。但是现在这样“大水漫灌”做法已难以维系,特别是资源环境也亮起了红灯,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导致一些耕地被严重污染,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为长远计,为子孙后代计,我们必须转变思路,转换农业农村发展方式,对乡村发展进行“精准滴灌”,从过度依赖投资拉动、过度追求量的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中跳出来,从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集约增长方式转变。总而言之,要避免农业衰退、乡村衰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走高质量乡村发展道路,这个原则无论如何都不能动摇。三是重过程。乡村振兴,既是现在的、也是历史的,慢不得、急不得,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把每一步走好走实。中央正是考虑到乡村振兴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才提出分为“三步走”,即到 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 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和定力,按照“三步走”战略部署,合理设置阶段性目标任务,排出优先顺序,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稳扎稳打,压茬推进,积小胜为大成,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要把抓当前与谋长远有机结合起来,科学把握村庄发展的阶段和特点、村庄变迁的趋势和规律,特别是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变化对乡村发展带来的影响,充分考虑到乡村的多样性、差异性、区域性,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想在前面,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能违背发展规律,切忌贪大求快、一哄而上,防止走弯路、翻烧饼。
  二要平衡好三个关系。对立与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所在。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各种利益相互博弈、各种关系相互纠集,既有对立,也有统一。我们推动乡村振兴,必须辩证、客观、全面地研判和处理各种关系,无论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都必须弄清其内在逻辑、把准其趋势规律,切实拿出最佳平衡方案,努力争取最好结果。目前重点需要平衡好三个关系:一是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时代的变迁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正因为此,历史才需要传承,文脉才需要延续,记忆才需要保存。“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恐怕是对乡村最具感触的缅怀。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发现许多关于乡村的印记早已淹没在历史的进程中,儿时的许多画面与场景只能寄情于想象,这不得不说是时代的遗憾。特别是一些地方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去农村化”的做法,弄得城镇不像城镇,农村不像农村。振兴乡村不是消灭乡村,而是要将许多美好的东西特别是优秀传统东西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要不然若干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到哪里去寻找根脉的记忆?正所谓“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就像日本农村的内核就是“文化的传承与文脉的延续”,十分注重对传统的保护,许多建筑尽量采用能够体现当地特色与文化的元素。xx区的xx镇、xx的xx镇、xx的xxx镇、xx的xx镇就有这种味道在里面,给人感觉有的很历史,有的很富诗意,有的很有记忆。其实,xx有许多乡村都具备这样的个性和特点,只要挖掘好,都可以在这方面做出好文章来。比如在乡村形态风貌塑造上,可以突出对乡村历史肌理与村落形态的保护,保持富有传统意境的乡村景观格局,打造“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意境。当然,乡村振兴也绝不是简单的怀旧复古、回归历史,不是不加区分地全盘否定现实重回传统的乡村社会。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脱离实际、过度乡村化的情绪和倾向,对改革以前甚至更长历史时期的男耕女织、炊烟袅袅、鸡鸣狗吠的传统乡村生活有一种近乎诗意般的怀旧幻想,这显然也是不可取的。假如乡村真的回到过去,没有电灯,没有网络,没有公路,没有公共服务体系,那会是什么样的情景?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必须是发展中的振兴,是现代条件下从传统乡村向现代乡村的根本性转型发展,是城乡深度融合下乡村功能的全面发展和提升,是前进的而不是倒退的,是现代的而不是原始的,是以发展提升为基本指向的,是在发展中让农民生活更美好、乡村更美丽的。一句话,乡村振兴具有双重性,既要有传承、更要有发展,既要有变、也要有不变。就像在乡风文明建设上,我们既要守住传统乡村的精神根脉,加大对xx农耕文明、传统文化、乡风民俗的挖掘、传承和发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涤荡心灵、陶冶情操;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和影响农民群众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在传承与发展中让广大农村焕发出文明的新气象、展示出时代的新魅力。二是变富与变美的关系。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生态宜居是关键,两者是有机统一的,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顾此失彼。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近年来,虽然我市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但城乡收入差距却有扩大趋势,而且农民增收的基础比较脆弱,如2018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是35828元、17058元,二者之间倍差是2.1(全国是2.69)。也就是说,在xx每两个农民的收入才抵上一个城镇居民的收入。收入差距,反映发展差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要紧的任务就是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的口袋鼓起来,努力缩小乃至拉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特别是当前我市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必须聚指成拳、聚焦发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尤其要在提高农民资产性、财产性、工资性收入上拿出更多办法来,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小日子火起来”。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有很多,各地在扶持创业、促进就业等方面中形成了不少好做法好经验,我这里重点说一下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中央已经出台了《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农村集体产权的确权和保护制度,这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项大事,目的就是要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里部署在全市适时推开,重点抓好清产核资、身份确认、股份量化工作,尤其要突出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这个重点,进一步探索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到人、固化到户,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更好地保障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和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各项权利,通过改革“唤醒”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的农村资源资产,拓宽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当然,让农民致富决不能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有的地方喊的“宁愿毒死,不愿穷死”口号决不可取。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农村,才是希望的田野,才是我们追求的乡村,否则农民有钱了,也会“逃离”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我们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乡村振兴始终,引导农民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搞大肥大药、大水漫灌,对秸秆、畜禽粪污、农膜等都要有效回收利用,全面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该减的减下来、该退的退出来,该治理的治理到位。各地要结合改善农民住房条件,持续深化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健全完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机制,推动农村“厕所革命”,不断提高农民卫生意识、优化农村卫生环境,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三是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上面我也讲了,乡村振兴的本质是重塑城乡关系。乡村与城市是一个共同体,不是对立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就“农”论“农”,不能离开城市发展农村,不能离开工业发展农业,而是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实现城乡一体发展、融合发展。我们要看到,当前城镇化进程还远没有结束,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趋势并没有发生转变。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大多都保持在80%以上,xx刚超过60%,还有将近20%的增长空间。按照491.4万常住人口计算,还有将近100万人要进城入镇。对于这种趋势性、规律性的人口迁徙和流动,我们要客观、理性地对待,既不能过度迷恋城市模式,照搬照抄,一味地“去乡村化”,全部让农民洗脚进城、搬家上楼,把农村建设得跟城市一样;也不能无视城镇化规律和趋势,搞“逆城市化”,用行政等手段将人截留在农村、吸附在当地。我们做强做美做优乡村,就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思路,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升群众的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和文明程度,真正让农民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
  三要解决好四个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马克思说过:“历史本身除了通过提出新问题来解答和处理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毛泽东同志也说过:“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样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来。问题解决了,振兴的目标自然也就实现了。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多,我这里主要和大家聊聊几个关键的、当前必须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一是支撑乡村振兴的产业如何提升?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产业兴则乡村旺,产业强则农民富。如果没有产业,农村发展就没有根基,农民增收就没有保证。近年来我市虽然整体乡村产业发展势头不错,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是十分薄弱,产业体量较小、质量较低,多数以“卖原料”为主导,精深加工和功能拓展能力不强、链条较短,全国农业产业化500强我市仅有4家入围,离“特而优、大又强”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如休闲观光农业仍以“钓鱼、打牌、吃饭”老三样为主,基础设施老化,服务水平低下,很多人去过一次就不想再去了,特别是民宿、康养等高档次点线数量较少,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升级的高质量休闲消费需求,既无法满足本地人,也吸引不了外地人。再比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数虽多,但影响力、知名度还不够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不够凸显。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必须跳出农业谋划和发展农业,用更为广阔的视野和全新的理念走好转型升级和创新开拓之路,积极构建符合xx实际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让乡村产业由“低小散”走向“高大上”。针对我市目前乡村产业发展现状,我觉得要在“优化”“融合”“品牌”三个方面下功夫:优化,主要就产业布局而言。产业振兴,不是说村村一哄而上,而是要遵循市场规律,在全市“一盘棋”的基础上统筹发挥各地资源禀赋,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握紧拳头、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做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就像xx区xx镇发展教具产业、xx县xx街道主打小龙虾、xxx桥发展荷花旅游、xxxx镇xx村主打中药材种植一样,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融合,主要就产业发展路径而言。当前就产业抓产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要顺应“互联网+”“旅游+”等背景下新的消费热点和新型消费模式加速形成,以及农业跨界融合、跨区域联合、跨产业结合的新趋势,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多功能实现农业多效益、高效益,让农业有经济赚头、有文化说头、有景观看头、有休闲玩头,不断推动农业由平面扩张向立体拓展转变。品牌,主要就提升产业影响力而言。在过去商品短缺时代,种什么出来都不愁卖,现在不一定了。没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很难形成规模、提升价值、占据市场、产生效益。要把品牌培育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主攻方向,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加强推介营销等方式,不断提高xx农产品在市场和消费者中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切实扭转“农产品品牌散、影响小、带动弱”的现状。现在有一些农产品网络营销方式很有效果,如“可视农业”,主要依靠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雷达技术及现代视频技术将农作物或牲畜生长过程的模式、手段和方法呈现在公众面前,让消费者放心购买优质产品的一种模式;还有“网红营销”,网红可以是名人明星,可以是当红网络主播,也可以是卖家自己打造的“村红”,产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就像褚时健的“褚橙”就是借助名人效应炒作起来的。二是支撑乡村振兴的人才如何发掘?人是最大的生产力。只有把“谁来种地”“谁来兴村”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农业的持续发展才有保障。现在乡村振兴最缺的就是人才,尤其是两类人:一类是了解农村、热爱农村,能够带领大家发家致富、振兴乡村的能人,我们称之为“领头雁”,也有人叫“新乡贤”,可以是乡村干部,也可以是民营企业家;另一类是懂农业、爱农业,愿意从事农业、善于从事农业并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能人,我们称之为“新型职业农民”,可以是本土农民,也可以是返乡创业者、返村大学生。从我市来看,这两类人是xx乡村目前最为紧缺的,目前我市村干部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亟需补充新鲜血液;许多农村青年不懂农业、不愿意从事农业,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加强对这两类人的挖掘、培养和使用,千百百计留住人、吸引人、激励人,确保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比如在培养选配“领头雁”上,要大力推进乡村组织振兴,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建设,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积极选派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作风优良的干部充实到乡村振兴一线工作,进一步深化优秀村书记市县乡三级共管机制,鼓励公职人员、大学生村官、志愿者扎根农村担任村级领导职务,从政治上、待遇上给予倾斜保障,引导推动有本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各类人才向乡村振兴事业集聚。其实在农村这样的能人有很多,只要用得好、用得活,他们一定能够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就像涟水县施洼村党总支书记孙中健同志一样,不但带领本村致富,还主动抛出“橄榄枝”,同场x村、xx村、xx村、xxx部等村组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商讨如何同走小康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xx片区党委应运而生,xxx本人也因工作出色被提拔为xx镇党委委员、副镇长、xx片区党委书记。乡村振兴,就需要这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上,要制定管长远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通过培训提高、发展培育,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这其中方式有多种,一方面,要练好内功,就像我市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相对较多,完全可以考虑发挥这些载体优势,有计划地培养锻炼更多的农业经营管理和科技创新人才。另一方面,要善念外经,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就像当年苏州利用上海的“星期日工程师”一样,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思路,充分利用好外面各类“三农”人才资源。在引导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上,我市从农村土地上走出去的人才很多,他们既有农村生长背景,也有城市生活经历,思想更为活跃,理念更为先进,只要有一半回来,就是一支不容小觑的乡村振兴生力军。李强同志在江苏工作时说苏北大学生“高考出去一火车,毕业回来一卡车”,从目前情况看,我市农村每年大学毕业生回来的连“一卡车”都达不到,真正回到农村创业就业的屈指可数。目前,我市有不少在农村创业的人才,比如xx返乡创业当“羊倌”的大学生xxx、扎根xx丘陵地区乡村的中国农业大学博士xxx等。我们要打好“乡情牌”“乡愁牌”“人才牌”,从平台搭建、资金支持、政策保障、财政优惠、公共服务、投资环境等各个方面,为农村创业人才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和方便,充分调动他们投身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尤其在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创业上,各地要开动脑筋、拓宽视野,不仅要面向xx籍大学生,也可以面向市外大学生,有计划地与省内外比较有名的农业院校进行对接,吸引有意愿从事农业的大学生来xx农村施展才华、创新创业。三是支撑乡村振兴的土地如何盘活?土地是当前农村最具潜力的自然资源,做美农村、做强农业、做富农民,都要从土地开始。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做好土地文章,按照“确权、赋能、搞活”的思路,用好土地资源,实现“以地兴村”。比如通过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承包地退出改革、宅基地退出改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等一连串重大的关联性改革行动,不仅能够为受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重建吸引的城市资本打开新的投资空间和渠道,而且能够推动激活农村要素与促进城市资本下乡高效对接,为严重缺乏投资的乡村区域带来动力强劲的社会资本。可以说,在乡村振兴这股时代浪潮中,谁能够在土地改革上率先做出好文章,谁就能领先一步。这里,我重点谈一下与当前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最为密切的三块地:第一块地,承包地。总的方向,是将承包地向农业经营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流转,逐步实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规模农业。在流程过程中必须做到“两个确保”:一要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承包地是农民最为关心的一块地,是他们的“钱袋子”“粮油店”,也是他们最大的财产。我国农村改革,正是从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开启的,乡村振兴同样必须把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虽然近年来农民通过打工等方式使得依附于土地的收入比例有所下降,但农民对土地的重视程度却丝毫没有减弱,一些农民过去退出部分承包地现在都心生后悔,因为现在土地被征收或流转都可为农民带来可观收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农村土地问题上的一个重大创新就是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进行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党的十九大宣布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给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公司、农民合作、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的发展。这为农村土地在更大范围内优化流动配置和发挥作用拓展了巨大空间,也为形成多元化的农地经营模式创造了必要条件。但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农民这个土地承包者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关系,这是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作为政府层面,必须两头兼顾,进一步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利益杠杆来调节和理顺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权益与协作关系。在实施中,要把保障农民权益放在首位,确保土地流转的过程成为土地增值、农民增收的过程。比如可以建立土地流转利益共享机制,让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分配土地流转后增值收益。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选择权交给农民,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能搞强迫命令和一刀切。对于自愿退出承包经营地的农民,一定要最大限度地保障其合法权益,“退地不退人”,决不能“一退了之”“一推了之”。金湖县作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14个试点县之一,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过程中采取的“农民退田,补偿30年租金”做法效果不错,既保障了农民利益,又实现了改革突破,体现了“农村改革要让农民得益”的原则,其他县区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在这方面作出探索。二要确保耕地不减少。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最后屏障,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的根本。习总书记特别强调,“不管土地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这“四个不能”,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必须坚守的底线。中央和省里现在对这一块非常重视,比如最近正在开展的“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习总书记先后3次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和娄书记、吴省长等省领导都作出批示要求。xx是农业大市,农用地占比、基本农田保护率分别在66%、86%以上,保护压力较大,必须在这方面抓得更紧、更实、更到位。我们要始终绷紧耕地保护这根弦,任何地方、任何人都不能突破耕地保护这根红线,在xx决不能再有侵占基本农田、私自改变农用地性质的事情发生。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日常巡查,强化源头管控,做到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坚决遏制住土地违法行为,确保“大棚房”等农地非农化问题“零再生”“零反弹”。在保护好耕地存量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开荒、复耕等方式开辟增量。早在2015年,国家农业部门在《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中指出,鼓励利用“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发展休闲农业。目前,xx有的乡村也存在这样的“四荒地”,可以做点文章,开出来的荒地可以用于发展农业观光园、亲子农园、农耕文化体验园、田园综合体、共享农场等。第二块地,宅基地。农村宅基地改革的关键,我想无非是要达到两种效果:一要保障好农民权益,二要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中央提出,要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的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这对于我们乡村来讲是个难得的机遇和契机,一定要搞好对接和谋划,按照“退出有路、退出有序、退出有利”的思路,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宅基地和闲置房屋有偿退出,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用地保障。这里面同样要重点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完善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这一点,我在去年全市加快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工作会议也作出了明确:对农户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的,要依据有关法律政策,采取货币化方式补偿给农民,土地复垦整理形成的新增耕地经营权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未采取货币化补偿的,宅基地复垦后新增的耕地,其经营权仍归原来农民所有,各地在不违反政策的前提下可自行把握。另一个对于退出的宅基地如何实现再利用。我想,对于退出的农村闲置宅基地,可以尝试先行进行收储,在收储达到一定规模时,可盘活利用、统一建设、实施复垦。对于挪出的用地指标,可以尝试借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方式,将多余用地指标用于支持城乡统筹用地需求。具体操作,各地还是要结合自身实际,只要是符合土地用途管制的,能够有效维护农民权益的,有利于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原则上都可以去尝试。但有一条必须牢记,那就是“严禁资本下乡利用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广东省关于在农村推行拆旧复垦的一些做法或许我们可从获得启发。根据《广东省全面推进拆旧复垦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试行)》规定,对农村旧住宅、废弃宅基地、空心村等建设用地以自愿原则进行复垦农田,腾退的建设指标将在全省流动。就是农民把自己家的旧宅基地拆了,复垦成耕地,这个时候耕地是你的,而因为宅基地原来是建设用地,有建设用地的指标,这个指标可以在全省范围内流转,获取的收益,农民可以得到75%。)第三块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对于这块地,最关键的就是要充分享受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去年1月2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第9条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化改革,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征地制度改革方面作出了更大的突破,明确提出要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这意味着:非农建设用地将不再“必须国有”,扫清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的法律障碍,政府将不再是唯一的非农建设用地供应者。长期以来,土地市场已形成泾渭分明的城乡二元土地市场结构。相比较国有土地市场的繁荣,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被设置了严苛的前置条件,近乎于“有货无市”的状况,导致大量外部资本无法进入乡村。集体土地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最宝贵且有限的固定资产,若无法参加市场化配置,将使得大量财富被闲置。振兴乡村,发展农村经济,不能缺少土地制度的改革,现在这方面的障碍已经打破了。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这个大方向,紧跟中央的战略步伐,及早谋划、认真探索、及早行动,争取在“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走在前面、领先一步,为xx的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四是支撑乡村振兴的资金如何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就没米下锅,乡村振兴许多事情还真办不了、办不成。就拿xx来说,城关镇的村集体经济相对好一些,其他村集体经济整体上还是偏弱,除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外,2018年全市还有569个集体经济收入低于18万元的“低收入村”。对于一个村来说,18万元又能够干什么呢?很多村来钱的主要方式就是一个字“要”:向所属乡镇(街道)要,向上级部门要,向本村和本地企业要,普遍缺乏自身“造血”功能。村里缺钱,给群众办事的底气就不足,村干部的腰杆子就不硬,工作的主动性就提不起来,在群众中的威望、威信也就树立不起来,从而给农村自治和发展造成了很大难度。解决“钱从哪里来”问题,已经成为振兴乡村必须迈过的一道坎。目前,除了增强村级自身造血功能外,我觉得还可以从这四个途径去获得:一是财政拨钱。“三农”优先,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已经成为各地共识。现在,财政投到“三农”上的项目着实不少,但碎片化现象严重,九龙治水的事还不少,钱不能拢起来用,最后问题还是解决不了,必须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在不违背政策的前提下,各地不妨在资金使用上搞一些创新,加强统筹整合,实现“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争取用尽可能少的钱办尽可能大的事,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的针对性、精准性、实效性。二是金融筹钱。金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现在从中央到省里,都出台了不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和意见,我们要跟进好、利用好,不断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引导金融机构驻镇进村,支持开发符合农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产品批发商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缓解融资难题。三是土地生钱。这一点我在上面其实也讲到了,在征地制度改革方面,中央强调现在到了该把土地增值收益更多用于“三农”的时候了,要解决土地增值收益长期“取之于农,用之于城”的问题,破解“农村的地自己用不上、用不好”的困局。这是一项很大的政策,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积极探索,用好用活这项政策,加大对上争取力度,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资金支持。比如,国家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已经明确,将积极稳妥推广利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以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资产股份等进行贷款抵押,这将从根本上破除乡村金融血脉不畅问题。我们要密切关注,抓实抓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前期基础工作,确保政策一旦推开,就可以第一时间跟上。再比如,中央提出要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这里面也大有文章可做,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一定能够从中觅得破解乡村资金短缺的良方。四是社会出钱。有句话叫“高手在民间。”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社会的力量、群众的力量,在乡村振兴上尤为如此。要格外注重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在设置好保护农民权益“防火墙”的前提下,搭建好桥梁和舞台,稳定政策预期,优化投资环境,遵循市场规律,让更多民间资本在乡村振兴中大有作为。比如,可以通过建立产业基金、引导资金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农业领域,利用资本市场拓宽乡村发展融资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第三个问题,对于乡村振兴,干部应该怎么干
  我一直认为,办好农村的事情不容易,当好农村的干部更不容易。乡村振兴,事事与“农”有关,处处与“农”相连,必须得由真正爱“农”、懂“农”的人来从事。只有交给这样的人,乡村振兴这件大事、要事才能办实办好。虽然在座有的同志不直接从事“三农”工作,但是作为一名干部,具备的素质品质都是一致的。具体来说,如果大家能够做到“八个有”,我想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能干出令人信服的好成绩:
  一要有格局、有情怀。格局不分位置高低,情怀不分级别大小。“三农”干部,面对农民,脚踏黄土,每天从事的可能都是一些看起来繁芜琐碎的“五斗米”小事,远没有推进亿元项目来的那么震撼。但在农民眼中,每一件都是大事,耕地流转、集中居住、环境整治等等,件件都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每一项决策决定都可能影响到他们生活过日子。如果没有“农者,天下之大业”的格局,没有“农民最可亲最可敬”“我是农民的儿子”这样的情怀,很难真心实意在农村做事、为农民办事,也很难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有大作为。“三农”干部作为党和国家最贴近群众生活的那群人,必须树立大志向、涵养大情怀,坚定理想信念,站稳群众立场,只要是农村需要的事、农民关心的事、农业有关的事,再小的事情也要当成大事去办,再难的事情也要全力去办,带着感情去办,带着热情去办。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始终保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功成不分你我”的精神境界,既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追求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的好评价。
  二要有担当、有气魄。“三农”问题由来已久,特别是现在已经进入全面攻坚突破阶段,矛盾问题更多、风险挑战更大,没有股“无畏无惧”“勇往直前”的担当和气魄肯定是不行的。“大事看格局,难事见担当”,希望大家始终保持火一般的工作激情,无私无畏,一往无前,面对矛盾不能有丝毫回避,面对困难不能有丝毫退缩,绝不能亦步亦趋守着“不出事”的逻辑,绝不能畏首畏尾扮着“老好人”的角色,绝不能世故圆滑干着“打太极”的事情。当然,市委也会设身处地关心爱护、体贴大家,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者担当,进一步健全并用好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为真心干事者、勇于担当者松绑减负、撑腰鼓劲,让大家甩开膀子干事、放下包袱作为,真正让乡村振兴等各项事业成为体现担当、体现勇气、体现责任的竞技场、大舞台。目前,省委正对我市进行乡村振兴专项巡视,我们一方面要积极配合巡视组工作,另一方面要以接受巡视为契机,突出问题导向,扎实抓好整改落实,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要有能力、有办法。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必然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会涉及许多更加复杂、更加专业、更加难以把握的事情,这对“三农”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比如,关于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到底要怎么改,节奏、力度应该如何把握?作为“三农”干部,一定要深入一线,“听不到枪声炮声的指挥官,绝不是好的指挥官”;一定要有自己的谋划和思考,对国家在这方面的最新导向、最新要求,要能够说得清、说得明,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要能够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来。如果自己都说不清,甚至还不如群众了解的多、理解的深,群众又怎么能信服?在驾驭和掌控复杂问题时,又如何能够做到得心应手?各级干部一定要着眼新的形势和任务,联系自身工作领域和工作实际,加强学习和研究,努力成为各自工作的行家里手;在加强“三农”方面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经济、历史、文化的学习,多走出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注重学习外地先进做法、汲取历史经验推动事业发展,运用哲学思维分析纷杂现象,涵养文化厚度开展推进工作,提升能力水平破解发展难题。
  四要有静气、有操守。“非淡泊无以名利,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真是蕴藏着大智慧。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就是,无论做人还是为官,都要静下心来、脚踏实地,都要守住底线、保持操守。一方面,一个人只有真正静下心来、脚踏实地,才能对人生有思考,对事业有担待。乡村振兴,说到底是办农村的事、与农民打交道。中国农民最朴实,眼里容不得半点虚浮。同样对干部而言,什么样的人是优秀人才?不是级别越高越优秀,只要你脚踏实地把本职工作做好做精做出彩,你就是优秀人才。大家一定要真正静下心来,沉到基层,扎根下去,把工作精力集中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最管用的地方、最见实效的地方,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不唱空调子、不走形式主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在乡村振兴这场伟大的历史实践中留下更多务实、扎实、踏实的印记。另一方面,一个人只有守住底线、保持操守,才能对人生负责、对事业负责。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更是如此。做官先做人,为政先修德。一些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无不是从丧失底线、丢弃节操开始的。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严于律己、严守底线,时刻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慎独慎初慎微慎欲,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当然,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不触碰底线只是最低要求,远非最高标准,这方面平时也讲了很多,这里我就不再强调。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实施乡村振兴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集中在这一块的政策、资金、项目不少,一定要把好“审批关”“廉洁关”,坚决防止“乡村振兴了,却有干部倒下了”现象发生。对那些胆敢在实施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过程中动心眼、伸黑手、搞“雁过拔毛”、吃拿卡要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绝不搞下不为例、事不过三;要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狠抓涉黑组织及背后的“保护伞”,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保驾护航。
  同志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史无前例、未来可期,这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奋力开创xx乡村振兴新局面,为推动xx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今天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