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该文章免费阅读,以下是该文章的全部内容:<\/span><\/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近年来,某某县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道路走下去,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坚持把小微企业园建设作为推动小微企业集聚发展、规范发展、提升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的主抓手,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取得了扎实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投用小微园9个,累计竣工面积133万平方米,入驻企业635家,实现产值近50亿元,小微园建设考核排名连续三年全市第一。其中,某某众创城是目前全省已建规模最大、配套最完善的小微园,也是全省首个以工业地产模式打造的小微园。
  一、坚持产镇联动,推动产城融合。坚持现代工业和现代城镇融合发展,按照“微城市”理念配套生产研发、仓储物流、商务配套、企业公寓以及生活设施,将小微园打造成为复合型工业城市综合体。一是注重与城镇形态相融。坚持产城规划先行,明确小微园建设必须符合城乡、土地利用和环境功能区规划,在园区布局、建筑形态上与当地城镇相协调、相融合,成为城镇产业核心区。如某某皮革皮件小微园、某某礼品小微园等都与城镇实现嵌入式融合发展。二是注重与主导产业相融。立足于当地主导产业,以小微园建设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共建共享产品研发、技术创新、检验检测等专业性生产配套,实现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如某某新区印刷小微园,在园内建设研发大楼,在周边建设科技孵化器和工业设计研究院等公共科创平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三是注重与生活配套相融。综合布局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为入驻企业提供一体化生活服务,打造员工“十五分钟生活圈”。如某某小微园配建集企业商务、生活服务、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某某广场综合体,规划了电影院、商务酒店、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让员工“在厂门口享受生活,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二、坚持政府主导,实现多元开发。综合把握“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元开发、方式灵活”原则,探索形成了四种开发模式,也是目前全市最齐全的:一是工业地产模式。由工业地产开发商投资建设,用地性质不变、参照商品房模式办理房产登记,厂房可实行按需定制,满足企业发展个性化需求。如总投资25亿的万洋小微园,就是通过引进万洋集团,采取工业地产模式开发建设的。二是国资代建模式。由国有企业代为建设,建成后厂房统一分割转让(出租)给入驻企业,建设速度较快、成本较低。比如滨海新区印刷小微园就是这种模式。三是政府主导模式。由政府分区域精准布局,统一规划建设小微园,采用统规自建方式,推动小微企业就地整合、定向集聚。比如滨海金融电子、万全机械机电等传统产业小微园就属此类模式。四是龙头企业联建模式,由龙头企业牵头,会同行业内上下游小微企业,联合投资建设,有助于小微企业进入配套链,比如萧江轻工小微园正是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建设的。因地制宜、因园制宜的多元建设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小微园建设速度,去年某某小微园开工率122%、新开工完成率150%、新增竣工完成率122%,均居全市第一。
  三、坚持政策创新,强化成本导向。为有效破解小微企业“入园难”“住不起”等难题,着力在政策创新上寻求突破,努力降低企业入园成本,让小微园成为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梦工厂”。一是创新实行产权分割。在全省率先出台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制的产权分割实施办法,允许将一宗工业用地分割成多宗独立用地,将标准厂房的最小单元、最小销售面积降低到500平方米,并可单独办理土地证和房产证,对有特殊需求或厂房面积6000平方米以上还可实行私人定制,有效增加了入园吸引力。二是创新限定最高售价。把握“保本微利”,政府与开发主体签订合同,为小微园售价设置“天花板”,提前限定小微园销售均价不高于2600元/平方米、销售最高价不得超过销售均价30%,比温州市定销售均价低11%,为全市限价标准最低。三是创新税费资金补助。实施城建配套费减免、厂房购置税地方留存部分返还等资金补助政策,减轻企业入园负担。目前仅城建配套费,全县已减免1.34亿元、力度全市最大。对龙头企业牵头建设的小微园,还给予入园企业办证补助,目前已累计兑现补助资金2162.8万元。
  四、坚持好中选优,提升园区质量。将园区发展质量摆在首位,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强中选精,避免低端化、同质化发展。一是突出产业特色。明确每个小微园的专业属性和特色定位,实行“同类型企业集中入驻、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入驻”,明确园区内主导产业企业占比必须在70%以上,推动小微园成为产业链相关联、服务链相支撑的有机整体。比如,萧江轻工产业小微园整合了当地21家塑包、彩印企业入园,还招引落地了一批原材料上游企业,进一步补齐了产业链条。二是提升入园门槛。入园小微企业除必须符合小微园总体规划、产业定位、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要求外,优先支持科技型成长型小微企业、龙头企业的关键配套企业或者孵化器毕业企业、政策性和自发性整合提升入园的企业等入园,有效倒逼小微企业朝着“小而精”“小而新”“小而强”方向发展。去年小微园内企业实现“小升规”企业1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0家、科技型企业62家。三是完善退出机制。建立完善小微企业入园退出机制,明确小微园入驻企业投资强度、建设期限、产出水平、亩均税收等指标,入园企业三年内销售产值必须达到135万/亩、税收达10万/亩以上、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亩均投资不得低于245万/亩,否则一律予以清退。去年全县入园小微企业亩均产值、税收分别为570万元和31万元,均高出全县平均水平50%以上。
  五、坚持瓶颈突破,助力企业成长。针对小微企业用地难、融资难、审批难等问题,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对症下药、创新突破,全力突破小微企业成长桎梏。一是着力破解用地难。出台小微园建设用地保障政策,明确规定每年新增建设用地50%以上用于工业项目建设,并倾斜小微园建设;多方深入挖潜,积极向“三改一拆”“大拆大整”要空间,近三年新增建设用地供地小微园建设1173亩、占比工业用地60%以上,有效解决和满足了小微园建设用地需求。二是着力破解融资难。将破解入园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烦”作为扶持小微企业的重点,实行厂房按揭贷款、生产设备融资租赁、生产经营贷款融资、票据贴现、仓单质押等五大金融创新,为入园企业提供全周期供应链金融服务。近年来,全县银行机构已累计支持小微园贷款约12亿元,向园区小微企业发放厂房购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约10亿元。三是着力破解审批难。坚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契机,不断完善小微园建设项目审批机制,全力推进小微园建设项目无偿代办、联合审批、项目承诺备案等审批新模式,并小微园设立企业入园代办点,有效提升审批效率,全县小微园从供地到开工建设平均周期缩短至100天以内。
  下一步,我县将以全省小微园建设现场会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车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集聚、高效能服务,全面提升小微企业园发展水平。一是推动项目建设再提速。加快第一轮十大小微园建设步伐,确保在2019年底前全面建成并投用;全力推进第二轮十大小微园建设,力争在三年内再新建小微园10个以上,新增生产及配套用房面积20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入驻小微企业500家以上。二是推动企业发展再提质。牢牢把握产业发展导向,把小微园建设与推动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龙头骨干企业相结合,积极推动入园小微企业提升发展,确保三年新增入驻科技型、成长型小微企业300家以上、培育“小升规”企业100家以上、超亿元企业20家以上。三是推动园区品质再提升。对所有已建成投用地小微园进行全面“回头看”,以“升级版”为要求对已建成小微园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提质改造,进一步做优做强园区配套,努力构建更加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园区创业生态和产业生态,为省市小微园建设提供更多“某某经验”“某某样板”。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