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该文章免费阅读,以下是该文章的全部内容:<\/span><\/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同志们:
今天是中国共产党99周年华诞,我们隆重举行庆祝建党99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刚才,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党员代表依次作了发言,表彰了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在此,我代表县纪委监委,向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机关全体党员同志致以节日的问候!
百年传承、薪火相继。中国共产党从嘉兴南湖红船上的灯火到南昌城上的第一声枪响,从星火燎原的井冈山到延安的宝塔山,从西柏坡的的“进京赶考”到唱响“春天的故事”再到伟大的民族复兴“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如一盏明灯指引、鼓舞着我们党一路向前。
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今天,我就“什么是信仰”“共产党人的信仰”“做有信仰的纪检监察干部”三个方面和大家作个交流,与大家共勉。
一、什么是信仰
按照一般理解,信仰的信为笃信无疑,仰为虔诚敬仰。《辞海》对信仰的解释为“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
信仰是人类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在一定情况下,决定着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人生一世,若内心无一信仰,虽也可勉强终老,但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一个人有了信仰,才算是有了根。抓住了信仰,坚守了信仰,才不会枉活一世。
第一,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信仰是对价值的最高追问
信仰从本质上来讲是思想认识问题。人们认识世界有两个方面:一是想搞清楚“是不是”的问题,这是事实判断,也就是对事物本身事实的描述和判断。二是想搞清楚“该不该”的问题,这是价值判断,也就是对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肯定或否定性判断。
如“这花是红的”,就是对事物本身事实的描述;“这花很美”,就是对花与人之间价值关系的肯定判断。
信仰属于价值判断,而且是对价值的最高追问。如果对价值的追问超越了生命价值,也就是说,把某种价值看得比生命还要重,就会上升为信仰。例如,什么是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就是把金钱作为判断“该”或者“不该”的标准,认为有钱就该,没有钱就不该。但是如果把这样的价值追问达到这样的地步:为了钱就可以不活,即超越了生命价值,这就上升为对金钱的信仰。
比如,《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守财奴形象。严监生病重,已经到了弥留之际,可却始终不肯断气。他说不出话来,只是顽强地伸出两个手指头。有人问他,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没见到?他摇摇头;第二个人问,难道还有两笔银子没有交代吩咐?他把“两眼睁的滴流圆,把头又狠摇了几摇”,又使劲伸着手指;第三个人问,想来你是想着孩子的两个舅舅,要当面交代?连续听了三个人的话,严监生很失望,他闭上眼睛摇头,手指依旧指着不动。
这时候,他的妻子赵氏过来说,别人说的都不相干,我知道你的心愿。“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说着她走过去挑掉了一茎灯草,严监生才点一点头,把手垂下,断了气。这个故事可见,严监生把这“两茎灯草”看得比命还贵重。
再如,什么是自由的价值观?就是把自由作为判断“该”或者“不该”的标准,凡是符合自由的就是该的,凡是不符合自由的就是不该的,但是如果把这样的价值追问达到这样的地步:不自由毋宁死,这就不是普通的自由价值观,而是对自由的信仰。
由此可见,为了信仰,是可以付出生命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入党誓词中说: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就是对信仰的宣示。
第二,从历史角度来看,信仰是人类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梁启超说:“信仰是神圣的,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
信仰承载着人类的苦难,也支撑起历史的天空。每一个时代所特有的信仰推动着人类历史不断前进。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在常人很少遭遇的逆境中,之所以能做出杰出的成就,最根本的,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信仰。
上个周末是端午节,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投江自杀的屈原的。屈原是楚国著名的政治家,但是后来遭到奸佞陷害,以身殉节。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仰光辉照耀千秋万代,长存天地之间。哲学家冯友兰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精神,那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屈原的自杀是个悲剧,但又超越了悲剧,因为他的生命最终化作了一个超越时代的灵魂。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继承)明世,正(订正)《易传》,继(接续)《春秋》,本(推究)《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推辞)焉。”
司马迁的用意在于,自圣人周公之后,五百年出了孔圣人,现已快五百年了,天命在我司马迁身上,我怎么能辞让呢?他在蒙受腐刑,遭到奇耻大辱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出于信仰勇于担当的精神,是不可能写出《史记》这样的伟大著作的。
戊戌志士谭嗣同,是为信仰而牺牲的典范。变法失败时,他本可以逃离险境,但他视死如归,拒绝出走,昂然宣告:“大丈夫不作事则已,作事则磊磊落落,一死亦何足惜,且外国变法,未有不流血者,中国以变法流血者,请自嗣同始。”他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充分展现了他为信仰而献身的伟大人格。
信仰是人类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历史上无数杰出人物,他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感人事迹,至今仍然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第三,从现实角度来看,信仰是内心幸福的根源
信仰是人对自己和社会未来的期许,有信仰的人生,才有幸福的持久。真正科学的信仰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崇高,他的信仰越坚定,那么他在曲折的追求道路上所体验到的幸福就越深刻。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喝下毒药之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现在我该走了,我去赴死;你们去继续生活,谁也不知道我们之中谁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
在今天看来,苏格拉底的死是悲壮的,他为了自己的信仰,喝下了毒药,从容赴死。当时古希腊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但是没有立即行刑,而是推迟一个月以后才执刑。在这段时间里,苏格拉底有充裕的时间与机会出走逃避,但他不为所动,甘愿以身殉道。
上次读书分享会上,**分享了一个故事:一群老大妈不顾舟车劳顿和炎热酷暑,从长沙跑到**去资助受灾群众,为他们送米送油。这群老大妈不但不求回报,反而对接收他们资助的群众表示感谢。从老人们的角度来看,正是受助者的接受资助,才让他们的价值得到体现,内心得到一种真实的满足和幸福。
崇高的信仰赋予人真实的快乐,持久地维系着一个人一生中的幸福。人们经常说,人没有文化是可憾的!没有精神是可怜的!没有信仰是可悲的!信仰——也只有正确的信仰才能够永远支撑你幸福地继续前行!
二、共产党人的信仰——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一个信仰,那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因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而诞生,也因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而发展壮大。马克思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为这一目标战斗了近百年,并且继续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为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对各种主义和思潮反复比较之后的历史选择
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求解放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人民经历了在黑暗中长期探索和徘徊、对各种主义和思潮反复比较之后的历史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山河破碎,民族危亡,民不聊生。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首先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在救亡图存道路上,中国不同的阶级和政治力量纷纷登上政治舞台,进行过各式各样的尝试。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证明了农民领导的革命不能救中国。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改良运动不能救中国。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不能救中国。
当时苦闷彷徨的中国人在各种各样的“主义”中寻找着各自的信仰。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国家主义、无政府主义,好人政府、联省自治……到底哪一个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呢?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让共产主义这个“在欧洲游荡的幽灵”,进入了中国先进分子的视野。
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第一部《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共产党宣言》只有28000多个汉字。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信仰故事的思想起点。
1917年,澎湃的祖父同意他出国留学,并在他身上寄托了“谋官爵、耀门楣”的厚望。然而,在他炽热的内心里洋溢着的,却是另外一种热情。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图书馆里,彭湃读到了《共产党宣言》,激动不已的他,感觉自己触摸到了救中国的真正良方。1921年,彭湃学成回国。当着一万多农民的面,彭湃将一箱子田契铺约一张张烧毁!在烈火中闪耀的,是与传统剥削和压迫制度决裂,动员农民起来革命的信仰之光。
荣华富贵、高官厚禄、锦绣前程,这是自古以来很多人孜孜以求的梦想,但被澎湃这样虽然年轻却找到了信仰真谛的革命者弃之如敝屣。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的窑洞里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回忆说,正是在1920年,读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史》这三本书以后,他开始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邓小平也曾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共产党宣言》是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起点。由此,它影响和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信仰而不懈奋斗和英勇牺牲。
1976年5月的一天,90岁高龄的朱德最后一次出门拜访他人。这个人究竟有多重要,何以能让德高望重的朱德不顾病重的身体,亲自去看望呢?这个人是成仿吾。就在几天前,成仿吾托人将自己翻译出版的《共产党宣言》给朱德送去一本。朱德此去拜访,就是为了跟译者交流他的读书心得。一个多月后,朱德与世长辞,但他与《共产党宣言》的故事却留下一段佳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中国革命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经受历史考验的信仰
一条小船上诞生一个大党,这决不是历史的偶然。在近百年的历史风雨中,中国共产党“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始终对历史和人民怀有敬畏之心,这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信仰的本质特征与强大支撑。
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有名可查的烈士就达370万人。在世界政党史上,没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为了践行和坚守自己的信仰,付出了如此巨大而惨烈的牺牲。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最惨烈的战役,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从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多人。牺牲者中,就有红34师师长陈树湘。
湘江边7天的恶战,使红34师从8000多人锐减到不足1000人,虽然完成了掩护主力渡湘江的任务,但红34师也被敌人阻截在湘江南岸,陈树湘向全师发布了最后的命令:寻找敌兵薄弱的地方突围,到湘南开展游击战争;万一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最终,在数十倍敌人的围追堵截之下,红34师全师尽没,陈树湘也在身受重伤的情况下被敌人搜获。
当国民党民团士兵抬着受伤被俘的陈树湘去邀功请赏时,他把自己的肠子拉出来扯断了,最终壮烈牺牲。断肠,通常作为一种形象的说法,被人们用来形容极度痛苦。然而,对于陈树湘来说,这不只是一个文学词汇,而是一种崇高的选择,他选择用这样悲壮的方式实践自己的诺言: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先烈们能够视死如归,义无反顾?因为他们是顶天立地的人,信仰就是引领他们前进的天,人民就是支撑他们奋斗的地。
晚年的张学良曾经回忆,当年和红军作战失败后,他曾经同部下讨论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他问自己的将领,谁能在缺衣少食、围追堵截中把这样的队伍带出来,而且依旧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和强悍的战斗力?红军为什么打不散,散了还会回来,主要是共产党、红军信仰他的主义,甚至每一个兵,都信仰他们的主义。
在中国近代史上,怀抱各种主义和信仰的政党,似乎都相信自己拥有未来,为什么恰恰是中国共产党掌握了未来呢?因为,在信仰的碰撞和交锋中,共产党人信仰的不仅是真理,还在于他们能够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地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就像著名的夏明翰烈士在他的就义诗中说的那样:“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正是一批又一批的“夏明翰”们的舍身奋斗,才使信仰不再只是纸面上的文字,不再只是口头上的声音,不再只是思想中的空中楼阁,而是一个又一个具体鲜活的目标,而且越来越近。
今年疫情期间,网络上有这样一个视频:在武汉,有一个岁数挺大的老爷爷,染病后,不配合治疗,在病房中不安的四处走动,医护人员担心引起交叉感染,但多次劝阻安慰也无效果,于是给他的儿子打电话,他的儿子说,自己的父亲已经患有老年痴呆症多年了,医生说,那你也想法安抚一下老人家的情绪呀,当电话接通后,这个老爷爷的儿子用比较严厉的口气问老爷子,“你是不是共产党员”,老爷子一听这话就激动了,大声的说:“我当然是共产党员,我死也是共产党员”,他的儿子说到,“既然是共产党员,那不得起到带头作用吗?你年轻的时候年年都是模范党员,忘记了吗?”,这段话,似乎开启了老爷子已经被尘封多年的记忆,于是,老爷子又拾起了多年的自律精神,在随后的治疗中,老爷爷很遵守医护人员的嘱咐,让他坐着不要动,他就安静的坐着,等着医护人员的治疗。
中国共产党的信仰根植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国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这既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家园,又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崇高信仰的基石。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解放、为世界谋发展,让中国共产党的信仰无比厚重。历史的现实厚重感铸就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使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不懈奋斗。
第三,中国共产党对马列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
恩格斯曾经这样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马列主义哺育了中国共产党,使之产生并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对马列主义又不断给予创新、丰富与发展,使马列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些话,预示着中国共产党人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的一次伟大觉醒。
1945年,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创立,使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具有中国元素的科学理论,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崭新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同样没有提供现成答案,也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唯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锐利思想武器,紧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在实践中披荆斩棘、开辟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需要新理论,新实践需要新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反复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可以说,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落脚点。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启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
三、要做有信仰的纪检监察干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纪检监察干部既是党的一员,又肩负着党内监督、国家监察的专责使命,必须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从信仰中汲取力量,以信仰指引实践,用行动践行初心。
一要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担当。坚定政治信仰,是对真理坚信不疑的认定和追随。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浓缩了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推进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新时代,对纪检监察干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的工作任务越加繁重,工作节奏不断加快,承受着更大的工作压力。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容易导致心理产生职业倦怠。少数干部不能及时适应形势转变,造成工作节奏跟不上,积极性、责任感、使命感逐渐下降,疲于应付工作;有的干部长期在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丧失了对工作的新鲜感和激情,面对高强度的工作会消极应对。对此,我们可通过组织一些活动、适当的调休、开展心理疏导等多种途径为干部减压。但归根结底的一条,是要不断帮助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我们要从更高的高度认识我们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以及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对党、对人民、对国家的重要意义。唯有此,我们才能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和担当意识,忠诚履职尽责,勇于破解难题,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二要有“乱云飞渡我从容”的反腐定力。当前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依然严峻复杂”包含了多重意思:一是“依然”,说明现在虽然有了质的变化,但“压倒性”胜利不等于彻底的胜利、最终的胜利;二是“严峻”,说明形势总体向好,但问题依然存在,腐败存量不少、增量仍在发生,高压之下仍有人不知敬畏,不收敛、不收手;三是“复杂”,说明各种问题和矛盾交织,如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区域性腐败和领域性腐败交织、用人腐败和用权腐败交织,等等。对此,我们必须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决摒弃差不多、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做到工作初心不变、工作力度不减、工作成效不降,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定不移反腐惩恶,不断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三要练就“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高强本领。当前,腐败案件呈现出隐蔽性更强,智能化、科技化更加突出等新特征,办案难度日益加大。办案人员在查办腐败案件,与腐败分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如何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是对纪检监察干部能力素质和本领的一种严峻考验和检验。我们要强化政治思维。自觉养成从政治上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遇事多想政治要求、办事多想政治规矩、处事多想政治影响、成事多想政治效果,时时处处事事讲政治。要善于从政治上开展监督,善于把执纪执法各项具体工作聚焦到“两个维护”上来。在审查调查中也要首先看是否违反政治纪律行为,对违反政治纪律的优先处置。要强化纪法思维。纪委监委的权力由党章和宪法赋予,要坚持纪法双施双守,严格按照规定权限、规则、程序开展工作。把执纪与执法贯通起来,统一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的实践中。既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黑脸”、勇于碰硬,让制度“长牙”、纪律“带电”;又要把目的和方法辩证统一起来,做到“刚性”有力度、“柔性”有温度,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四要强化“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的底线思维。纪检监察干部政治素质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守住底线。实践证明,纪检监察干部并没有天生的“免疫力”。权力越大、被围猎的风险就越大。作为一名战斗在审查调查一线的纪检监察干部,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行使权力慎之又慎,自我约束严之又严。要时刻针对政治站位不高、监督职责不精准、担当作为不到位等方面问题,深入审视我们的思想、整顿我们的作风,时刻绷紧纪律这根弦,牢牢守住廉洁自律的底线。
同志们,一个人有了坚定的信仰,就能不懈努力、执着追求;一个国家和民族有了坚定的信仰,就能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没有信仰、没有信念,就没有感召力,就没有凝聚力,就没有一切。中国奋力前行的密码是什么?归根到底,就是依靠信仰的力量!推动全县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也要考坚定的信仰。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