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该文章免费阅读,以下是该文章的全部内容:<\/span><\/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根据这次培训班的安排,我与大家共同学习社区治理工作相关业务知识。本着系统全面、聚焦重点的原则,我对社区治理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梳理,力求使大家能够准确把握,搞清楚社区治理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什么是社区
  要搞社区建设,这是首先要明确的一个概念。“社区”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社会思想家滕尼斯于1887年在其代表作《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一书中提出的。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等人20世纪30年代在翻译滕尼斯著作时使用了“社区”这一概念。到目前为止,有关社区的定义多达100多种。但无论怎样给社区下定义,也无论社区的定义如何变化,都离不开人口、地域、组织结构和文化这四个基本要素。
  2000年11月19日,中央“两办”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关于社区的定义是:“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说明与村委会的区别,村委会是生产生活共同体)这是我国关于“社区”的权威定义。目前,我国除上海市把社区界定在街道层面外,绝大多数地方都把城市社区界定在居民委员会辖区层面上。
  二、城乡社区治理的基本内涵
  “社区治理”的基本要义是:在社区范围内,各类组织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社会规范,分工协作地调节社区居民的公共行为和公共事务、有序解决社区居民的合理需求、促进社区和谐有序的活动过程和活动总和。具有4个特征:一是多方治理主体。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基层政府、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驻区单位及居民个人都是社区治理的主体。社区治理的实质即在于多方主体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合作参与。二是多向治理方式。社区治理是一个多维度上下合作的运作过程,要求社区治理主体之间强化合作与协商,通过纵向互动和横向联合构成合作网络,对社区事务进行共同管理。三是多重治理目标(这也符合近期王安德书记在会议上提出的多目标决策)。社区治理目标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这种公共产品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也包括价值层面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不仅是社区治理的目标,也是实现社区治理的重要因素。四是多样治理内容。社区治理涉及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社区治安、社区保障、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等等,我们各位“红领书记”到社区工作,要做到社区治理的善治,必须最大限度地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政策资源等。实践证明,社区治理只有充分调动社区内外各种力量,发掘社区内外各种资源,才会形成社区治理的整体合力,对于构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和完善社区治理,标志着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正在逐步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在主体上从政府包办“为民做主”向多方参与“由民做主”转变。就是老百姓广泛参与,工作怎么做、做得怎么样多听取老百姓的意见,而不是政府全部包办。二是在手段上从以行政指令、管控规制为主向法治保障、综合施策转变(也就是从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转变)。三是在重心上从事后处置向源头治理、过程监测、事后评估多管齐下转变(比如说社区协商工作)。四是在方式上从拍脑袋、凭经验向标准化、精准化转变。(在这方面,建设智慧社区治理体系非常重要,今年4月,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构建基层智慧治理体系。我个人理解,就是要综合运用科学技术、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使我们的治理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实施全程监控,通过互联网延展服务臂膀、拓展覆盖范围,更多地让居民群众参与决策、监督与评估。)
  三、社区工作发展的脉络
  从国家层面看,我国的社区建设发端于社区服务,是随着社区服务的深化发展而逐步推开的。1986年,为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民政部首先倡导社区服务,旨在城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主的福利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从此之后,社区服务进入千家万户,深受群众欢迎,为方便城市居民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1998年机构改革中,国务院明确赋予民政部“指导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建设”的职能。民政部于1999年选择北京市西城区等26个城区为社区建设实验区,开展城市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以中办发〔2000〕23号文件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从此开始,拉开了我国社区建设的大幕。
  从我省层面看,我省的社区建设发端于城市社区建设,起步于1996年,经探索、试点、总结、推广等过程,省委、省政府于1999年在青岛召开了全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暨社区建设经验交流会,对我省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从此,我省社区建设工作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各地在原有的居委会的基础之上,打破原有格局,根据便于民主自治、便于服务管理、便于整合资源的原则,进行适度规模调整,一个社区人口一般掌握在1万人左右。同时,主要解决当时城市社区的“三有”问题,即 “有人办事”“有钱办事”和“有地方办事”的问题。
  从我市层面看,********
  四、上级对社区治理工作任务要求
  应该说,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区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有关重大决策部署为社区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城乡社区,指出:“要多想想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真正使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社区事务很多很复杂,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激发全社会活力,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青岛市李沧区上流佳苑社区时强调,“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围绕落实上述指示要求,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这是第一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对城乡社区工作进行专门部署的政策文件。同时,《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法规政策,对社区治理工作也作出了相应的部署安排。
  我个人理解,新时期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总体看,主要有四项大任务:一是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包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发挥基层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发挥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等4大主体的作用。二是增强城乡社区治理能力,包括增强社区居民参与能力,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能力,强化社区文化引领能力,增强社区依法办事能力,提升社区矛盾预防化解能力,增进社区信息化应用能力等6种能力。三是补齐城乡社区治理短板,包括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加快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优化社区资源配置,推进社区减负增效,改进社区物业服务管理等5个短板。四是强化保障措施,包括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强创新实验,加强示范宣传等5项措施。
  围绕上述四项大的任务目标,简要给大家汇报下关于社区建设的具体要求:
  1、建立健全城乡社区治理工作协调机制。城乡社区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必须建立相关工作协调机制和研究决定相关重大事项制度。目前,我市已经成立由市政府*****副市长为组长,15个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社区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这个领导小组主要发挥协调指导、整合资源、落实责任、督促检查等任务。
  2、加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应该说,通过近年来的努力,目前,全市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已经有了较大提升,但仍存在老旧小区服务设施面积不足、新建小区服务设施移交困难、部分社区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在加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方面要抓住两个关键点:第一个是“全覆盖”。我省《实施意见》中提出的,2020年年底前要实现的“全覆盖”目标,是一个高标准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要“按照已建成城市社区不低于500平方米,且每百户居民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完成。第二个是“利用率”。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的社区建起了面积巨大、富丽堂皇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可是在服务设施中享受社区服务的居民却不多,具体工作中,应该统筹规划整合功能、创新运营机制,提高社区服务设施利用率,切实发挥服务设施的功能。(外出学习对比:外地先进地区的社区服务设施,突出的是服务功能非常到位、地方不大,但是务实管用,重视去行政化,不与群众带来距离感,群众愿意来)
  3、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基层干部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关键”,社区治理的很多工作任务都要靠一个个社区工作者来具体落实,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是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关键。一要加强规划引领。近年来,我们切实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要求,以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总量管理制度为重点,结合实际制定社区工作者队伍发展专项规划(每300户-400户配备1人,每个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最少5名)。二要加强规范管理。去年,为加强我市社区工作者队伍规范化建设,我们结合上级要求,联合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制定了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和薪酬体系的指导意见,这是解决社区“有人办事”的治本之策,目的用四句话来概括就是:招得足、配得齐、留得住、干得好。三要加强教育培训。就是要以提高社区工作者依法办事、执行政策和服务居民能力为目标,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确保每年对社区“两委”成员进行集中轮训,四要加强作风建设。目前部分社区工作者眼睛“向上看得多、向下看得少”,把精力放在了怎么让街道和有关部门满意,而不是放在让居民满意上。(例如,近期我们对部分城乡社区调研发现,有的地方周末和节假日值班制度落实得不好。其实,社区服务中心节假日和周末开门服务并不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可以采取社会组织运营、志愿者轮值等多种方式实现,目的是回应居民需求、避免设施浪费、促进社区参与)。下一步,要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首问负责、一窗受理、全程代办、服务承诺、错时工作、全日值班等制度,全面建立群众满意度占主要权重的社区工作者评价机制,让居民来评价他们工作做得到底好不好。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要注重选树社区工作者中的先进典型,在向社会广泛宣传社区治理工作的同时,通过身边的榜样带动整个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能力的提升。比如:在这次疫情当中,我市及时向省委宣传部、省民政厅总结上报了******,他们当选全省“抗击疫情最美社区工作者”,成为新时期全省社区工作者的一面旗帜。同时,近期又联合市委宣传部评选了市级“最美抗疫社区工作者”****名,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增强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和认同感,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社区工作者的良好氛围。
  4、推进社区减负增效。近年来,从总体看,社区负担总体有所减轻,自治活力不断加强。但是由于制约机制不健全、认识不到位、部门合力不够、基层政府和社区履职履约双向评价制度未建立等因素影响,社区减负工作在落实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各部门向社区转嫁事项多、机构挂牌多、考核评比多、会议台账多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有的社区反映,社区工作人员很大部分精力都用于承接和办理政府交办的行政事务,常常处在疲于奔命的状态。(对这项工作,省里市里高度重视,省领导曾就社区减负和规范社区挂牌等提出明确要求)。下一步,主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推动制定县级社区工作事项清单,依据清单对社区工作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凡不属于清单范围内的工作事项,但确需社区协办的,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为社区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已经出台文件的,要依照要求做好督促落实工作。二是指导做好社区规范挂牌工作,要提前对社区挂牌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并根据国家和省里相关要求进行统一规范(挂党群服务中心、党组织和自治组织三块牌子)。三是依法厘清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与社区的权责边界,全面梳理社区公共服务事项,为社区减负创造有利条件。
  5、推行“一门受理,全科服务”模式。以前,我市大部分社区为居民提供服务都是分条线的,民政、社保和残联等,每个条线都有一个人负责。居民来办事的时候,一旦负责该业务的人不在,可能会等待较长时间,甚至“空跑一趟”。加上现在需要社区工作者下沉到网格的事情非常多,也不可能所有人都全天在服务大厅等候居民来办事。另一方面,随着社区服务事项的不断增加,社区大厅越做越大、柜台越变越长,“前台人浮于事、后台疲于应付”的矛盾逐渐显现,严重阻碍了社区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与市委市政府“一次办好”的要求相差甚远。为解决这一问题,省厅下发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试点工作。这里要注重把握资源整合,着力构建项目清晰、内容全面的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要坚持需求导向,合理打造温馨便民的“敞开化、一体化”社区服务办公环境;要着眼长远发展,不断加强针对社区工作者的系统培训和激励保障,建立深入推进全科服务的长效机制。(说明:普遍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的重要基础是社区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下一步,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推进:一是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互助服务的有机融合和系统集成,创新社区服务供给方式;二是为社区居民搭建起网络议事协商平台,畅通了社情民意征集渠道,丰富社区协商形式,扩大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三是大力发展社区电子商务,广泛整合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服务企业、驻社区单位等信息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便捷的社区服务;四是推动社区养老、社区医疗、社区物业设备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级,逐步构建设施智能、服务便捷、管理精细、环境宜居的“智慧社区”。)
  五、坚持问题导向,对照反思当前社区突出问题
  这里我说的对照,主要是对照我们这次深刻经历的防控新冠疫情人民战争,可以说,基层社区作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第一线,经历了一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考。我个人认为,这次疫情防控有两个主要战场,一个是医疗系统,一个就是我们的城乡社区。广大社区工作者不惧风雨、坚守一线,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为打赢这场战争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作为从事社区建设的工作者,我也在反思我们社区工作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就是治理重心还要进一步下沉。下沉是基层治理改革的方向。治理重心下沉,意味着权力、资源也要下沉。在这些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往往是事情下去了,权力还在上面。其次,就是与群众没有建立普遍联系的关系。社区就是做群众工作的,现在基本上变成了承接行政任务,平时主要跟特殊群体打交道,比如低保户、残疾人、流动人口等。绝大多数居民平常跟社区基本没什么接触,反而跟物业接触的更多,社区干部对群众也并不熟悉。这次疫情防控中,突然之间要求社区工作人员与每家每户打交道,群众不信任你,不依赖你,甚至也不接受你的管理,一些问题就暴露出来。三是,群众的自治属性没有充分激发。单靠政府、社区推动,群众不积极参与,我们工作中往往会陷入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境地,只有群众的主体性被激活了,真正对所在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可以主动的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那么我们的城乡社区这次疫情中可能体现的效果会更好,所以,我们一定要善于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不能把群众工作变成替群众做工作。
  对于社区疫情防控的得与失,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视察中的重要讲话说的非常深刻,总书记明确要求:“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要着力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这次疫情防控凸显了城乡社区的重要作用,也暴露出基层社会治理的短板和不足。要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这为我们下步开展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
  六、我们在社区治理中该如何干
  一是要坚持党建引领。在具体工作中,要按照《*****》的要求,把落实党建引领摆上首要位置。一是应“建组织”抓覆盖。以社区网格、居民小区、楼宇为载体,不断完善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强化社区党总支(党委、党支部)—基础网格(小区)党支部(党小组)”的建设。二是“找党员”抓骨干。积极挖掘社区内服务意愿强,群众信得过,服务有办法的党员参与社区建设,进一步做到身份明、责任明,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建桥梁”抓治理。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搭建各类组织的联动机制,提供优质服务,推动矛盾解决,提升社区“聚合力”。
  二是协助搞好基础保障。主要协助搞好社区“四有问题”,即:有地方办事、有钱办事、有人办事、有章理事的问题。在社区“有地方办事方面”,主要是协助抓好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今年,我市将开展城市社区服务场所达标行动,通过新建、改扩建、购买、租赁、项目配套和整合共享等形式,对不达标的城市社区服务场所进行改造,确保新建的面积不低于500㎡,已建成的面积不低于300㎡,力争今年全市所有城市社区全部达标。在解决“有”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进一步解决“优”的问题。要把党建、民政、教育、文化等领域资源聚集起来,打造“全科窗口”,在社区实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务”。今年,全市80%以上的城市社区要达标,2021年,要实现全覆盖;还要特别注意督促规范社区干部坐班和服务时限规定,坚决杜绝“大门紧锁”“工作空岗”的问题,着力打造有人气、有温度、服务优、秩序好的社区服务场所。在“社区有钱办事方面”,大家要指导社区党组织严格做好经费的使用管理,明确城市社区专项经费的使用范围和使用主体,实行“居账街管”,引导社区增强经费使用的主动性、计划性、科学性。在“社区有人办事方面”,今年我们要求要抓实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聘工作,以县区为单位进一步加大社区工作者考聘力度,每个城市社区至少配备2人。今年,全市预计招聘200人。大家要切实发挥这些社区工作者的作用,探索建立“工作清单”和“绩效管理办法”,真正发挥这些工作者的作用,不能干好干孬一个样。在“社区有章理事”方面。首先要抓好居务公开工作,完善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财务收支情况每月、一般事项每季度公开一次,重大事项及时公开;其中财务收支明细必须按月接续公开,提倡运用“居民微信群”“公众号”等信息化载体,增强公开效果。二是要组织修订居民公约,这是社区自治的“小宪法”,在社区实践中非常管用。要结合新的发展形势和上级要求,按照多数群众意愿,进一步修订完善居民公约,真正将居民反映集中、要求迫切、达成共识的事项,按照“少、精、实”的原则,纳入居规民约,确保务实管用。三要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规程,认真梳理社区重大事项和一般事务,全面实行社区事务流程化管理,重要事项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
  三是协调推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首先,要抓好自治组织建设。要广泛动员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居民委员会选举,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依法选举产生社区居民委员会,进一步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工作。其次,要建立健全社区配套组织。主要是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说明:居务监督委员会“六有”实体化建设,做到有人员、有场所、有设施、有牌子、有制度、有记录,着力规范居务监督委员会基本运行机制。人民调解、治安保卫等社区居委会下属委员会或组织,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重点说明社区社会组织的作用,探索从花钱买人头到花钱买服务,专业人干专业事)。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同步抓好业主委员会、物业企业、驻地单位、居民代表这几类群体或者是群体代表的相关工作。再次,要强化共驻共建机制建设。主要是以健全完善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为抓手,把这项工作做实,落实社区“大党委”联席会议轮值主席制度,由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轮流担任联席会议主席,轮值期间牵头负责会议召集和工作磋商,持续提升社区“大党委”工作效能。
  四是探索推动社区工作流程再造工作。社区工作流程再造主要是通过进行结构性、系统性改造解决问题,提升管理服务质效。总的想法是以治理下延、服务直接为原则,探索以网格或小区为基础和纽带,将社区管理服务半径、交流空间、互助范围进一步缩小,抓好社区“微治理”,提升社区“大服务”。一是收集社区“微社情”。大家要组织通过社区“两委”成员、社区专职工作者、网格员采取入户访谈、座谈讨论、网络征集等方式,掌握社区“微社情”,借助驻区党员、驻区单位等资源优势,帮助解决居民实际问题,可以说,这是一个打开社区工作局面的很好的切入点)二是搭建社区“微平台”。主要是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基础网格党小组”的组织体系,把党组织体系和各类工作队伍和服务力量力量延伸到小区、网格、楼宇,最终到群众身边,让群众就近能找到组织、自我管理、接受服务。三是开展社区“微协商”。主要是探索建立“楼宇自治协商—网格多元协商—社区综合协商”为主要特征的社区协商体系,按照“提出议题、通报内容、组织协商、形成意见、组织实施、反馈落实”等步骤开展协商。依托居民议事会、居民理事会、民主评议会等,鼓励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妇女议事等各类协商活动,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平台。四是提供社区“微服务”。推动“小超市、小理发、小餐桌、小培训、小维修”“五小”进社区、进服务中心,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大力培育扶持邻里互助类、志愿服务类、纠纷调处类等社会组织,引导其参与社区服务,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专业化、项目化和长效化。
  五是突出抓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中心工作和任务。具体讲社区服务体系,我认为就是要建立健全以公共服务为主体、以社会化市场化服务和志愿互助服务为两翼的三位一体的社区服务体系。首先,是政府公共服务项目、公共产品要从政府机关拿出来,放到社区服务中心,方便群众办事,如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科技教育、文化体育、法律援助等公共服务项目和产品,直接放在社区服务大厅,就近方便群众。从目前情况看,在公共服务方面,还应继续扩展服务领域和内容,把能放下来的、群众又需要的如交通、城建、金融等放到社区服务中心来。第二,是水电暖燃气电话电视宽带等缴费代办、衣食住行用玩等便民的社会化市场化生活服务要覆盖社区,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服务项目要不断丰富、充实起来。这主要是通过市场化商业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的便民服务来实现、来运作,党委政府有责任、有义务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扶持。第三,就是自愿互助性的服务。社区居民来自不同单位,有不同身份,不同特长,可以各自发挥自己特长,相互帮助,自愿服务。这个服务的主体和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本身之间的互相转换,这方面的服务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是大有作为的一个服务领域。
  在构建社区服务体系的同时,我们要注重针对我们所在的社区的不同群体、不同需求、实施精细化服务。如针对“白发浪潮”老龄化,有物质方面的托老照料服务,也有精神抚慰服务点;针对家庭小型化、家庭服务社会化,有围绕满足日常家庭生活需要的各式各样的服务;有针对残疾人的康复、就业等服务;有针对孩子的托儿所、小饭桌、代接送、代照料等服务;有针对心理疾病、劳教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咨询、心理矫治服务等等。总之,居民群众有什么服务需求,我们就满足什么服务。
  结束语:刚才我就城市社区治理工作进行了简要汇报,内容比较多,我认为可以用18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讲政治、增活力、强服务、抓规范、求创新、促和谐”。最后,祝愿大家在今后工作学习生活中,身体健康、一切顺利, 谢谢大家!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