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该文章免费阅读,以下是该文章的全部内容:<\/span><\/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
从中原文化中积聚干事创业磅礴力量

同志们:
  在开始交流之前,请大家先观看一段小视频。
  (《唐宫夜宴》小视频,播放完毕后)
  相信有同志已经看出来,这正是《唐宫夜宴》。今年以来,河南卫视频频“出圈”,从美轮美奂的《唐宫夜宴》,到被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点赞的《洛神水赋》,再到七夕技惊四座的《龙门金刚》,以及前不久中秋奇妙夜《秋月稷》《中秋贴》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可以说是从国内火到国外,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纷纷为我们点赞。很多网友也谈到,“既享受到了视觉文化盛宴,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文化自信油然而生。”为什么河南卫视能够大招频出、好戏不断?为什么这些创新节目能够斩获市场与口碑的双丰收?我想,这与我们中原大地厚重的文化底蕴密不可分。今天我主要围绕“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从中原文化中积聚干事创业磅礴力量”,与大家作个交流。为什么选这个主题?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考虑: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把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之一写入新党章,上升到新的政治站位,提高到新时代新高度;第二,省第11次党代会上专门强调,要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提升发展软实力,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持续打造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品牌;第三,刚才也提到了,中原大地历史文化底蕴厚重,为我们干事创业积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自古就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说法,史学界也称“40年中国看深圳、100年中国看上海、1000年中国看北京、3000年中国看陕西、5000年中国看河南”。所以,今天就来聊一聊中原文化,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中原大地是众多王朝的建都地、政治角逐的主战场,作为政治机关,必须强化政治担当、做到忠诚第一
  中原居九州之腹、天下之中,自古以来就是政治博弈、政权更迭、政体演变的大舞台,发生了数不胜数的政治事件和政治活动,积累了大量丰厚的政治智慧和政治经验,展现了我国政治文明的鼎盛与繁华,集中体现在3个方面。
  (一)中原大地是建都立业的福地。有人曾说,“谋大业要到中原、干大事要到中原、成大家要到中原、出大名要到中原。”河南自古就是帝王们建都立业的首选地、长驻地,具有4个显著的特点:①建都时间最早。大家都知道,夏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国家,由大禹的儿子启在河南建立。考古学家普遍认为,在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拥有目前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是被确认的我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夏都斟鄩(zhen xun),因此二里头被称作是“华夏第一王都”。李克强总理对二里头遗址非常关注,亲自推动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建设项目进入国家十三五规划。2019年10月份,博物馆开馆仪式在二里头举行,大家有空可以穿越时空,近距离去观瞻中国最早的都城。②建都数量最多。从夏王朝开始至清政府灭亡,全国大概有20个城市曾作过都城,河南就有15个(洛阳、开封、郑州、安阳、新郑、濮阳、禹州、许昌、汤阴、商丘、淇县、南阳、邓州、沁阳、信阳),占据了75%左右,分布在现在18个地级市中的12个地级市内。可以说,中原大地上形成了数量最多的古都群。③建都历史最长。河南长期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先后产生过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夏朝17个帝王15个建都河南,商朝5次迁都4次在河南,西周营建了东都洛邑(今洛阳),东周则直接建都洛邑;此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各国、北宋等均在河南建都,持续时间长达2200年左右。也就是说,从夏朝到清朝近4000年时间里,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城在河南,而且北宋之前几乎都在河南。④建都名气最大。我国八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郑州、安阳),河南就有4个,分别是洛阳、开封、郑州、安阳,而且个个独具特色,声名远扬。十三朝古都洛阳(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史学家司马光说:“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唐高宗虽然建都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但以洛阳为东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自立为帝后,迁都到洛阳,称之为“神都”,使洛阳达到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繁荣的时期。现在洛阳以“千年帝都、牡丹花城”闻名全国。八朝古都开封(夏、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在战国时期就是魏国的都城,到北宋时期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与文化中心,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城市,繁华景象超乎想象,素有“汴京富丽天下无”和“东京梦华”之美誉。郑州是殷商时代规模最大的古都,至今还保留着远古时期的商文化遗址,春秋时期郑庄公就是在这里建都,然后成为中原第一位霸主。目前,郑州拥有亚州最大的交通枢纽,素有“中国铁路心脏”“中国交通十字路口”之称。安阳三千年前就被商王盘庚作为帝都,商朝在此统治长达273年,现在发掘的殷墟遗址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那里有名扬天下的甲骨文和司母戊大方鼎,系统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很是壮观、很是震憾。
  (二)中原大地是政治博弈的中心。河南长期雄踞中国政治舞台中心,历来是帝王将相逐鹿之地,各种政治势力交锋之所,主要有3种形式:①王权之争。前面讲过,在中原大地上建立过20多个王朝,产生过200多位帝王,各路英豪“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都是政治交锋的产物。有两个历史典故最能说明这一点。一个是“问鼎中原”。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都城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使臣王孙满去慰问。楚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按照当时的规矩,鼎是王权的象征,轻重是不可以问的。一旦问了,就意味着要与当朝天子比权量力,对王位存有挑战和觊觎之心。从此,“问鼎中原”就成为夺取天下的代名词。另一个是“楚河汉界”。秦汉之际,刘邦、项羽在河南荥阳一带先后“大战七十场、小战四十场”,也没有分出输赢,在持续两年拉锯战之后,双方约定以当地的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鸿沟便成了楚汉的边界。现在鸿沟两边还有当年两军对垒的城址,东边是霸王城,西边是汉王城。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就是来源于此,象征着王权的对峙与争夺。②诸侯会盟。政治博弈不光有兵戎相见,还有合作结盟。在中原大地上诸侯会盟的故事也有很多。比如,商朝末期,八百诸侯会孟津,举行讨伐商纣王的盟誓,拉开了商亡周兴的序幕。还比如,三门峡渑池县,因为战国时期的渑池之会而远近闻名。公元前279年,秦国与赵国约定在渑池相会。蔺相如陪同赵王前去赴会,宴会上秦王想羞辱赵王,就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于是就弹了起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看到后,立刻走到秦王身前说:“赵王也听说您善于演奏乐曲,请秦王奏一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不肯,蔺相如趁势跪下说:“如果大王不肯,在五步之内我能把自己脖子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很不高兴,但此时又很无奈,于是击缶奏了一曲。蔺相如立刻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的胆识和机智使赵王不被羞辱,从此名扬天下。由此也可以看出,诸侯会盟既有政治合作,也处处充满斗争。③农民起义。河南境内比较有名的农民起义有两次,一次是陈胜、吴广起义。秦朝末期,河南商水人陈胜、太康人吴广在安徽宿州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在河南淮阳建立了第一个农民政权,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虽然没能成功,但是动摇了秦王朝统治的根基,为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次是瓦岗寨起义。隋朝末年,河南滑县人翟让在当地瓦岗寨领导的农民起义,是当时3支起义军势力最强大的一支,加速了隋朝的覆灭和唐朝的建立。听过评书《隋唐演义》的肯定记得,程咬金拎着个大斧子,勇猛无比,曾在瓦岗寨建立政权,国号大魔,后人称为混世魔王,流传后世的“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这两句俗语,大家也都耳熟能详。还有民间比较熟悉的门神秦琼秦叔宝,曾是瓦岗寨五虎将之一,后来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三)中原大地是制度变革的温床。历史上,对社会进步和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制度,多是由中原政治家首先提出,或者首先在中原大地上实施的。①成熟的国家制度在这里诞生。夏王朝之前是部落联盟时期,当时还没有国家的概念,各部落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由部落联盟的首领掌权,最著名的就是最后三代首领尧舜禹。后来夏朝建都河南后,用世袭制替代了禅让制,置百官、理政务,定刑律、设监狱,建军队、立宗庙,基本形成了国家的管理模式、组织形式、决策制度、司法制度、官吏制度、武装力量等,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套较为成熟的国家制度,世袭制成为国家权力交接的基本制度,延续了近4000年,直到辛亥革命才结束这一封建制度。②完善的礼乐制度在这里形成。西周时期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撰写《周礼》一书,确立完善了礼乐制度。这个周公旦就是“周公解梦”里的“周公”。《周礼》中礼的部分主要是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逐步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等级制度,区分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制定不同的礼仪,使用不同的音乐。比如,两君相见,奏大雅《文王》;诸侯招待他国使臣,奏小雅《鹿鸣》。再比如,天子祭祖用《雍颂》,士大夫则不能用。后来,历朝修订典制也都以《周礼》为蓝本。现代生活中,婚丧嫁娶、祭祀宴请等各种礼仪也都是由此衍生演变而来的。③古代的变法先河在这里开启。提起变法,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商鞅变法。商鞅是河南内黄人,这里面最经典的故事就是“立木为信”。商鞅在都城南门竖立了一根木头,发布告示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奖励十两黄金,老百姓没人敢动,后来他把奖金提升到五十两,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刻奖给他了五十两黄金。就这样,变法的可信度和执行力大大提升,在商鞅变法的推动下,秦国逐渐兵强马壮、国富民强,后来一统天下,成就了秦始皇的一代霸业。事实上,商鞅并不是变法的第一人,他的变法来源于河南濮阳人李悝(kui)的变法。李悝是我国开启变法先河之人,在魏国任宰相期间,从政治、经济、农业等多个方面实行变法,后来把变法从魏国传到了附属国卫国。商鞅当时就是卫国人,成长在李悝变法期间,亲眼目睹了变法给国家带来的重大影响,后来他在秦国受到重用,就把变法带到了秦国,才有了商鞅变法。④重要的选官制度在这里推行。我国历史上选官制度主要有3种,即两汉时期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朝以后的科举制。其中,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两大选官制度都是在河南产生推行的。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期河南禹州人陈群向魏文帝曹丕建议实行的,就是在地方设置中正官,综合家世、道德、才能将人才分为九品,品级越高做官的起点越高,升迁的速度也越快。到了后来,德才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逐步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也就是常说的“寒门难出贵子”。九品中正制延续了三百多年,是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形成的制度基础,对时局和后世的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还有我们熟知的科举制度,是隋炀帝迁居东都洛阳后,开始正式实行的,到1905年在开封举行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后结束,持续整整1300年,成为我国古代选官根本制度。
  五千年历史文化赋予了中原大地独特的政治属性。过去讲,得中原者得天下,主要是指打天下、坐江山。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原治则天下治,中原兴则天下兴,中原废则天下废。立足于新发展阶段这个历史定位,忠实履行使命任务和岗位职责,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四个意识”,始终做到忠诚第一。一是要靠理论武装贯注忠诚。当前,最首要、最根本的就是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把握丰富内涵和重大指导意义,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执行者、模范践行者。二是要靠历史文化培塑忠诚。今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用历史文化坚定政治信仰、铸牢忠诚之魂。下步,我们还是要积极投身党史学习教育之中,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进一步培育忠诚品格,涵养爱国情怀。三是要靠原则制度保证忠诚。这方面,要做到把《廉政准则》和党章、党纪、党规作为行为规范,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办法》,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定,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批示、党中央以及上级的决策部署,坚决贯彻执行,不打折扣、不讲价钱、不讲客观落到实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四是要靠实际行动守护忠诚。忠诚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具体讲,就是要以强烈的担当精神,对照职责要求,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紧张快干,以工作高质量展现忠诚干净、担当作为。
  二、中原大地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灿烂文化的珍宝库,作为党委部门,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打造一流机关
  中原大地不仅孕育出了最早的华夏文明,而且由于地理位置居中、环境开放包容,使得各类文化艺术在这里大放异彩、登峰造极,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名胜古迹、文艺瑰宝、民俗节会等数不胜数,可以说是“伸手一摸秦砖汉瓦,抬脚一踩春秋文化,俯仰之间唐宋风采”。下面,我们就来共同领略一下中原文明和中原文化的光彩夺目、灿烂辉煌。
  (一)华夏文明在这里孕育发源。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中原大地孕育出的中原文明,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根和源。前两年央视播出了一部宣传片,名字叫《心灵的故乡——老家河南》,里面有三句话,“黄河文明的摇篮,炎黄子孙的记忆,华夏儿女的梦乡”,反映的就是河南这种厚重的文化承载。从大量文献中我们不难发现,华夏文明发端于中原文明,孕育发源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①萌芽阶段。建国以后,考古学家在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和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先后出土了数百件磨制石器、陶器以及新石器时代的房址、陶窑、灰坑、墓葬等。特别是在漯河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8000年前的“骨笛”,被称为“中华第一笛”,中央民族乐团的音乐家进行了测试,发现已经具备七声音阶,并能完整吹奏现代乐曲,把人类音乐史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此外,考古学家对出土的酿酒遗物进行了研究,发现所用原料包括大米、蜂蜜、葡萄和山楂等,后来美国特拉华州一酿酒厂依据这个“古酒配方”,生产出来了八、九千年前的美酒,引起世界轰动。考古学家认为这两个遗址属于8000至9000前左右的裴李岗文化时期,那个时候地球上绝大部分地方还处在人兽杂处、茹毛饮血的时代,而河南人民已开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垦荒播种、驯化家畜,开启了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先河,为中原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融合阶段。考古学家从出土的文物推测,河南三门峡渑池仰韶文化遗址是属于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它与裴李岗文化一脉相承,那个时候河南已经成为旱地粟作农业的起源地和中心区域,冶铜、纺织、酿酒、玉器等手工业已经比较发达。后来,中原地区博采了山东大汶口文化、湖北屈家岭文化等区域文明的成就,融合发展并日益成为中华文明的中心,由仰韶文化传过渡到了龙山文化时期,也就是据今4000至5000年前左右。目前,在河南经发掘的龙山文化遗址有洛阳王湾、登封王城岗、陕县三里桥、永城王油坊等。从仰韶时期的锄耕农业到龙山时期的犁耕农业,可以看出,农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基础,而且出现了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③起步阶段。到了据今2300至4000年前的夏、商、周三代,中原文明的发展速度不仅加快,而且影响深远。前面我们也讲过,最早的国家在河南建立,大型的城市在河南出现,成熟的制度在河南诞生,商业文化在河南起源。这个时期,人们摆脱了蒙昧和野蛮,发展了农业、冶金术,创造了文字,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标志着初级文明社会在中原大地出现。可以说,夏、商、周三代,使华夏文明的种子在河南这片热土上生根开花、结果传承。
  (二)元典思想在这里交相辉映。古往今来,在河南孕育和产生的众多思想学说,经过积淀升华、弘扬传承,铸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始品格。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①产生了思想源头。河洛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源头,河洛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河图”“洛书”。伏羲和大禹根据河图洛书分别创作了“八卦”和“五行”。八卦五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现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的世纪大厅内浓缩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圆壁浮雕就以河图洛书为第一组,太极八卦为第二组,可见河图洛书和八卦五行的源头地位。后来周文王囚禁于今天汤阴的羑里城,在河图洛书和八卦的基础上,形成了《周易》(又称《易经》),其核心是和合思想,代表了上古贤哲的社会政治思想,而且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中,从此开启了道家、儒家、墨家等中国主流思想各种流派,被誉为“群经之首”。北京大学教授冯友兰先生称《易经》是一部辩证的“宇宙代数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称赞《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合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今天和谐社会建设宝贵的思想资源。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和”字主题,就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②孕育了儒家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祖籍在河南商丘的宋国,周游列国14年主要活动地域均在中原的周、卫、陈、宋、郑、蔡等诸侯国,河南对其思想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史记》记载孔子曾先后4次在河南问礼于老子,如今洛阳老城文庙门口、鹿邑县城西街都保存有“孔子问礼处”石碑。孔子的中原之行吸收了许多中原人士的思想精华,比如其“近者悦,远者来”的执政观点,就是采纳了当时叶邑(今叶县)地方长官叶公的主张。孔门弟子三千,七十二得意门生中最著名的子贡、子张、子夏都是河南人,他们在形成、丰富和发展儒家思想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儒学思想体系的重大创新宋明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是河南嵩县人,他们的学说把儒家思想推向一个新的思想高峰。大家熟悉的“程门立雪”,讲的就是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人杨时到程颐门下求学,恰逢程颐午睡,天降大雪,他就恭恭敬敬侍立门外等候,等程颐醒来时,已成为“雪人”。这个典故就生动说明了二程思想的魅力。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二程、范仲淹、朱熹、吕晦等都曾在此讲学。儒家思想在河南丰富发展,不仅延传二千余年,而且超越地域和时代,传扬到世界各地,在今天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③形成了道家学说。道家鼻祖老子,是河南鹿邑人,他写的《道德经》被视为中华的哲学宝典、宗教圣典、文化名典,甚至对西方哲学思想也产生着深远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上几千年来被翻译成外文而广泛传播的著作,第一是《圣经》,第二就是《道德经》。比老子晚200年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商丘民权人,他把道家的人生学说与精神境界推到了顶峰,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的代表作《庄子》阐发的人生智慧直到今,如螳螂捕蝉、庖丁解牛、庄周梦蝶等等,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郭沫若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庄子的影响下发展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既互相分立又互相补充,共同成为中国文化及哲学的根源和重要思想流派,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识形态和精神特质。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曾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④丰富了宗教文化。中原是佛教在我国内地传播最早的地区之一,并以此为中心向全国扩散,佛家中的禅宗、天台宗、净土宗、临济宗等祖庭均在河南。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寺院,这里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经和第一部汉文佛律,被称为中国“释源”。在佛教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大名鼎鼎的玄奘法师就是洛阳偃师人,他主持译出的佛教经典占唐代新译佛经总数的一半以上,创立了唐代佛教的第一个宗派,他也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佛教三大艺术宝库之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宋时期的开封相国寺是中外闻名的佛教活动中心,被称为“大相国寺天下雄”,是推动佛教信仰大众化的净土宗的祖庭;标志着佛教文化中国化初步完成的禅宗,其祖庭就在嵩山少林寺。同时,中原也是道教传播最早的地方,东汉时期洛阳北邙山就创立了道教传教点——五斗米道,道教十大洞天之首的王屋山就在济源市,登封中岳庙是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之一。中原儒、释、道三教和谐共处,堪称文明史上的奇观,少林寺内的“三教合一”碑就是这一境界的有力见证。此外,法家、墨家、杂家、名家等创始人或集大成者大多是河南人,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对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引领着中华文明的进程。
  (三)文艺瑰宝在这里熠熠闪耀。历史上河南文学艺术开一代之先河,气象万千的诗词歌赋,匠心独运的书画窑艺,独具特色的民俗和戏曲,都成为传承文化的瑰宝,成为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的鲜活载体。主要有3个比较明显的特征:①诗文力作千年不朽。古代中原文学在先秦诗歌与散文、汉赋、唐诗、宋词等领域都引领时代,产生了灿若星河的诗人与作家,留下了千古流传的佳作。有句俗语流传至今,“汉魏文章半洛阳”。在中国社科院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河南籍国内一流诗人和文学家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散文总集《尚书》诞生于中原,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305篇诗歌,有95篇出自于中原作者之手。魏晋南北朝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都活跃于中原地区。西晋洛阳人左思的《三都赋》名动天下,士人竞相传写,留下了“洛阳纸贵”的佳话。尤其是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史上迎来了最璀璨的时刻,河南人“诗圣”杜甫、“诗王”白居易以及韩愈、元稹、刘禹锡、李贺、李商隐等文坛大家,留下大量名篇佳作和故事被人们传诵至今。比如,“三贤相聚古吹台”的故事,公元744年,诗仙李白在长安因为写诗得罪了杨贵妃,于是郁郁寡欢来到了洛阳。在这里,32岁的杜甫和43岁的李白一见如故,惺惺相惜,结伴同游来到古都开封,又与浪走天涯的边塞诗人高适相遇古吹台。三人推杯换盏之际,诗兴勃发,李白写下了《梁园吟》,杜甫写下了《遗怀》,高适写下了《古大梁行》。三个困顿落魄的流浪诗人,一次千载难逢的文人聚会,成为千古绝唱。现在开封市禹王台的三贤祠景点,反映的就是李白、杜甫、高适共同登高饮酒赋诗的场景。可以看出,河南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中原文学所表现的爱国精神、人道主义、忧患意识影响深远,直到今天,“文学豫军”仍然是中国文坛的一支重要力量。②书画成就高峰连绵。有历史记载的河南籍书法家多达4000人。秦朝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李斯、北朝书圣郑道昭、书“熹平石经”的蔡邕、与“书圣”王羲之齐名的钟繇、唐初四大家的褚遂良、瘦金体的创立者宋徽宗、清初的“神笔”王铎,都是开宗立派的书法大家。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夏商钟鼎之饕餮、南阳汉画像砖石、龙门石窟雕像、朱仙镇年画,以及大量佛寺墓穴壁画,都从不同方面昭示着中原美术发展成就。从隋代人物画家董伯仁、唐代“画圣”吴道子、开创“全景山水”的荆浩,到宋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以及武宗元等,都是极有影响、极有地位的一代宗师。这里不得不说一下书法大家颜真卿。公元783年,淮西军阀李希烈谋反,四朝元老76岁的颜真卿不顾好友劝说,毅然亲赴敌营劝降,被李希烈拘押至蔡州,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汝南、上蔡一带。在颜真卿被害前,他来到了汝南天中山,亲笔手书“天中山”三个大字,留下了人生中最后的墨宝。公元784年,一代忠烈颜真卿被李希烈缢杀,后来被葬在河南偃师汤泉村。如今那里修建了颜真卿纪念馆,国务委员陈俊生亲自题写了馆名,著名作家吉学沛题写了“一代宗师”的条幅。③民俗奇葩历久弥新。中原地区的民俗特色鲜明,斑斓多姿。今天给大家介绍3个方面内容:一个是戏曲,河南是“戏曲之乡”,历史上中原存在或流行过的戏曲剧种就有67个,在全国都比较少见。尤其是豫剧长期以来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唱红了大半个中国,目前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节目已经成为国内戏曲电视栏目的第一品牌。说到豫剧,要给大家说一说豫剧艺术家常香玉,她是河南巩义人,九岁随父亲搭班学戏,14岁因主演《西厢》而名满开封。抗美援朝期间,常香玉带领整个戏班子奔赴朝鲜战场进行演出,后来又倾其所有捐献出一架香玉剧社号米格15战斗机,2004年国务院追授常香玉为“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一个是杂技,《列子》一书曾记载,春秋时的宋国(今河南商丘),一位女艺人在宋国国君面前表演杂技的场景,这是我国最早有记录的杂技表演。到了隋朝年间,历史上最大规模“百戏”汇演又在河南洛阳举行,据《隋书》记载,当时有18000人的乐队,3万余人的表演队伍,还有绵亘8里、周围2500丈的巨大戏场。可以说,中原杂技魔术源于春秋、兴于唐宋、繁衍于明清、昌盛于当今。目前,河南有一定规模的民间杂技团体约在600个以上,河南濮阳东北庄,有杂技世家80余户,杂技艺人400余人,建国以来涌现出国家一级演员20多人,曾赴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被中国杂技协会命名为“杂技之乡”。一个是民俗习惯,现在通行全国的一些风俗,像春节祭灶、守岁、吃饺子,正月十五闹元宵,三月祭祖扫墓,五月端午节插艾叶,七月七观星,九月重阳登高等,都是从中原地区流传出去的。太昊陵庙会、洛阳花会、信阳茶叶节、开封夜市等古代的民间节会,至今仍然长盛不衰,开封的盘鼓和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南阳玉雕等民间艺术也都享誉全国。此外,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也广泛影响了周边地区乃至华夏和世界华人族群。比如饮食方面,广东人在豆腐上挖个洞,填满肉馅,蒸熟后食用,其实就是客家人从中原带去的吃饺子风俗的变异。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我们生活在中原大地这片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热土上,必须用好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化人、培育人、激励人的作用,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树牢信心信念。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回望过去,中国曾引领世界发展千余年,中华民族曾创造无数叹为观止的奇迹,中华文明始终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璀璨明珠。因此,要说哪个民族、哪种文明能够自信的话,那我们中华民族、中华文明是最有理由自信的。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经常讲,要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把这种国家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开展工作的底气,牢固树立未来可期、干事必成的信念,坚定不移朝着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加强学习改造。重视学习是我们党推动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来一个大学习,强调要有知识不足、本领不足、能力不足的紧迫感,切实加强学习、加强实践,永不满足,永不懈怠。我们要充分意识到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发展的大事情。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武装的重中之重,着力校准思想之舵,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思想境界,打开思维视野,增强使命担当,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时,认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独特创造、价值观念,在学史中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在学诗中保持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在学伦理中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和思维层次,获取登高望远、负重前行的强大动力。要以强烈的文化担当履行职责使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前,我们不仅要当好虔诚信仰者、主动学习者,还要当好忠实守护者、积极传播者、自觉践行者。要充分用好中原大地的传统文化资源,采取参观见学、开展读书活动等多种形式,充分了解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内涵和永恒魅力,从中汲取营养、滋润灵魂、涵养情操,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立足本职岗位,积极投身发展主战场,为革命老区振兴作出贡献。
  三、中原大地是发明创造的起源地、繁荣科技的孵化园,作为服务型机关,必须弘扬创新精神、加速转型重塑
  中原地区不仅一直是全国经济社会繁荣之地,也是中华民族科技文明发达之域,孕育出众多影响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创新成果,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比较突出的有5个方面:
  (一)中原地区是汉字发展的活化石。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文字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文字的创始,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传说黄帝的史官仓颉从鸟兽经过的痕迹上得到启发,从而创造出文字,因而被尊为“字圣”。如今,在河南的南乐、虞城、开封、新郑等地有仓颉陵、仓颉庙、仓颉造字台、仓颉故宅井等多处仓颉遗迹。而后汉字的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也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第一套完善的汉文字系统甲骨文出土在安阳,殷墟博物馆里有很完整的展览,后代的各种书体皆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甲骨文有三千多年历史,但发现它却只有一百多年,1899年的秋天,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身患疟疾,屡治无效,一位深谙药性的老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其中一味叫龙骨的中药引起了这位金石学家的好奇,入夜,他在灯下仔细琢磨这些龙骨,发现上面有许多刻划的小道道,他把大大小小的龙骨对到一起,竟然拼成了两三块龟板,他小心翼翼地擦去龟板上的泥土,刻划的道道更加清晰了,突然,他从那些刻划的道痕中看出了雨字,接着又辨认出了日、月、山、水等字,这就是甲骨文的最早发现。在后来文字的发展中,河南上蔡人李斯,帮助秦始皇制定了规范书写小篆和隶书;河南漯河人许慎,编写了世界第一部字典、归纳了汉字生成规律、统一了字义解析,他在家乡完成了《说文解字》这部汉文字学巨著,现在漯河市以许慎墓为中心建设了很大的许慎文化园;还有我们今天广泛使用的规范性字体“宋体”,产生于开封。可以说,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系统展现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历程,大家有机会可以去参观学习。
  (二)中原地区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无论是萌芽、产生,还是普及、定型,都与中原大地息息相关。相传伏羲统一九大部落,“制嫁娶,正姓氏”,中华姓氏由此产生。《中华姓氏大典》记载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占38%,所包含的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84.9%以上;当今3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占57%,比如李姓的根在鹿邑、张姓在濮阳、刘姓在鲁山、郑姓在荥阳,等等。海外华人中的陈、林、黄、郑、李、许、蔡七大姓氏,全部起源于河南。姓氏文化有力凝聚了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近年来,河南以“万姓同根,万宗同源”为主题举办姓氏文化节,在全球华人中掀起了寻根到河南、朝觐到河南、拜祖到河南的热潮,先后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万海外华人来河南认祖归宗。
  (三)中原地区是“四大发明”的故乡。代表中国古代杰出科学成就的“四大发明”均发轫于中原。东汉蔡伦在洛阳发明了造纸术,他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制造出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在此之前人们一般都用竹简、木牍、绢帛来书写,造纸术的出现让文字的记载和传播前进了一大步。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火药在北宋年间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当时人们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火药箭、火炮,拉开了从冷兵器向火器过渡的大幕。指南针在宋代就大量用于航海,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创造了必要条件。“四大发明”为工业革命、航海革命、军事斗争和知识加快传播作出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马克思在《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中写道:“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汉学家李约瑟评价说,11至12世纪的中国,也就是北宋时期,科学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的顶峰。
  (四)中原地区是中医药技术的宝库。中医药技术起源于中原,中医药大师荟萃于中原,中医药巨著问世于中原。相传伏羲“制九针”,炎帝、黄帝尝百草,这可以说是中医药技术的最早源头。中医学的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均出自中原。南阳人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临床诊断理论的基础,被誉为“中国医方之祖”。从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疾疫横行加上战乱频仍,人口从5650万人锐减到1600万人,正是《伤寒杂病论》的出现,才有效抑制了传染病的蔓延,保证了华夏民族的繁衍壮大。张仲景被后人称为“医圣”,不仅因其医术高明,更因他拯救了整个中华民族。唐代汝州人孟诜所著的《食疗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饮食疗法专著。元代襄城人滑寿发现麻疹症状比西方早500多年。神医扁鹊、外科鼻祖华佗、针灸家皇甫谧、药王孙思邈等中医药大师,都长期在中原地区行医采药、著书立说。
  (五)中原地区是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地。无论是天文历法、冶铸陶瓷、数学理化,还是农业水利、建筑纺织、交通运输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中原。在天文历法方面,夏朝出现的《夏小正》是我国见于文献记载最早的历法;被誉为“科圣”的东汉南阳人张衡,发明的测定地震时间和方向的地动仪比西方早1700年,创立的“浑天说”比同时代的希腊“宇宙理论”先进得多;唐代南乐人僧一行提出的“恒星自行”的观点,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早1000年,还第一次测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位于登封的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观测建筑,其测定的一个回归年的长度与现今仅差26秒,与300年后西方创立并延用至今的“格里高利历”分秒不差。在冶金铸造方面,安阳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和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都是世界青铜器中罕见的珍品,其技术工艺不仅达到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就连现代人也叹为观止;三门峡出土的铜柄铁剑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将人工冶铁的历史向前提了近两个世纪;东汉南阳太守杜诗的“水排”鼓风技术,比欧洲早1100年。在陶瓷制造方面,“仰韶彩陶”造型精美,“唐三彩”驰名中外,钧瓷色彩缤纷,汝瓷古朴典雅,不仅技术水平一流,而且具有极高的美学艺术价值。此外,汉代原阳人张苍校正的《九章算术》,宋代郑州人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等都是世界级的数学成就;宋代开封人苏颂最早发明计时器,比西方早几百年,这些都是站在当时科技巅峰之上的辉煌之作。
  中原地区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发展史上,孕育出这么多先进的发明创造,这么繁荣的科学技术,让我们不禁心生自豪,也由衷地叹服古代先贤们的聪明智慧。同时,我们也应思考,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创造出这么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在世界四大文明(中华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我想这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密切关系,“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对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最好写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历史继承者,作为服务型机关,我们更应该大力学习和弘扬这种不懈探索、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强化创新意识、拓展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努力推动新时代工作转型发展。但从目前实践看,部分同志依然存在着传统工作的定势思维,还存有保守求稳、等待观望的心态。进入新时代,就要变被动为主动,不能等某一项工作或某一项政策在贯彻落实中出了问题再才来想解决的办法,而应通召开座谈会、进行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从而搭建各显其能、各得所需的平台,满足多层次、多元化、多样化的价值追求。具体来讲,就是要勇于更新观念、突破陈规,布过去没想过的局、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做以前没做过的事,主动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头脑里的风暴,使思维观念和工作方式从固有的模式套路中解脱出来,从过时的惯性做法中纠正过来,让自己的聪明才干和创新成果向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充分涌流。
  同志们,文化塑造历史,历史启示未来。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就是要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从华彩厚重的中原历史中汲取营养,从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中积聚力量,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牢记领袖嘱托,锚定“两个确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