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该文章免费阅读,以下是该文章的全部内容:<\/span><\/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人生有道 以正为先

  《方步谭》和《人生正负手》是中组部“大手笔”徐文秀做人、做事、做官的人生箴言。读罢之后,感慨万千,既有感于老组工文笔的惊叹,更有感于未来修身、齐家、立业的任重道远。从两部书的名字看,一部围绕着“方步”深入长谈,一部围绕着“正负”对照剖析,细细品味文如其名,两部书都集中在“正”上,作者以正为本、以心向正、以身行正,道出了做人、为官的真谛所在——“正”。总结起来有三点和大家分享。
  第一,正本。本是做人的根本,一切情感表现和行为表现的根源都在于“本”,所以正人必先正本。这里面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正。商品化的社会,功利思想大行其道,人的思想很容易出现偏差。共产党人信仰共产主义,看似遥不可及,与时代不相符,但回望过往之路,虽是坎坷,却步伐坚定。纵观中国共产党人成长之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思想正,所以披荆斩棘、无畏艰难险阻,才可以凝聚亿万人、不忘落后的少数人。故历史转折、国之振兴、个人幸福,必先思想正。
  二是理想正。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具体目标指向,因此有什么样的理想决定有什么样的行为。如果把金钱作为理想,金钱自然成为行为导向,久而久之,亲情、友情、爱情和对社会的悲悯之情终究会成为获取金钱的路径,或者被甩掉的“包袱”,个人终将迷失在觅金之路。如果以事业为理想,用事业造福社会、造福国家,则事业越大贡献越大,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共赢,长久的发展之道也会慢慢显现。
  三是意识正。意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面对各种人事物时的行为预设,尤其指“潜意识”,意识正行为正。如何正意识?一方面,要锻炼意识。凡事三思而后行,主动去拒绝诱惑、远离诱惑,规范自己的行为,用长期的行为推动意识的形成和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强学习。见贤思齐,向智者学习,亡羊补牢,向过失学习,吾日三省吾身,向自己的生活学习。
  第二,正心。心是对人精神世界的另一种表达,可见精神世界和精神状态的重要性,让精神世界达到丰满、和谐、健康必须正心。这里包括三方面。
  一是心态正。人生在世,面对形形色色的人、错综复杂的事情,很多都是事与愿违,如何不让纷乱的世事的扰乱我们正常的生活,保证心态很重要,特别是要正视差异。每个人、每件事所处的时间、地点、环境等都不同,所以大多数的人事物都和我们的内心的预想不同,如果因为不如愿而大动肝火,那就实在没有必要,我们没有能力、没有权利去改变别人,更不能去改变环境,但却可以改变心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世界终会对我们温柔以待。
  二是心境正。心境是内心世界的氛围,心境受环境影响,同时,也具备独立性和能动性。很多人可能因为周遭的变化而改变心境,进而造成造成情绪、行为等方面发生异常,严重的很可能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古人讲: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这里很大一部分就在讲人的心境。心境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个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过程,个人能动性主要体现在遇见大事不惧、碰到小事不矫。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凑热闹、不逃避责任,这就是心境正,只要把这种劲头一以贯之到我们工作和生活中,心境自然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三是心性正。心性是人内心世界的精神指向。这种精神指向包括很多方面,同时受到人、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心性是指长期形成的、具有惯性特点的、具有超越环境限制能力的精神指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有着自己的行为模式,通常行为习惯会发生作用。但面对突发事件,特别是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心性正就会发生积极的作用。正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说的就是这一方面。
  第三,正行。通常人们会用行为本身来衡量行为,但所有行为的产生都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若想保证自己品行端正,必须着眼于行为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目的正。目的是行为之始,所有行为都有目的的支撑。同时,目的有隐性的、显性的,个人的、组织的等等。目的性越强烈,行为效果也就越明显。因此,面对各种任务,将个人的目的置于集体和组织之中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如果加以有效的引导,二者能够达到有机整合,形成巨大的激励能量。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少数人将个人的利益和目的凌驾于组织集体之上,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个人化。破解这个困境,既要靠个人自觉,更要靠制度保障。个人必须始终认识到个人的能力再大,仅仅服务自身,甚至与组织背道而驰,也会变得很小;个人能力再小,紧紧围绕组织目标,做到与组织高度统一,也会变得很大。组织方面,要在待遇、前途、激励等方面,用好人、管好人、留好人。
  二是手段正。手段是实现目的的措施方法,是行为能否达成的决定性因素,在这个层面手段正决定行为正。从国家层面讲,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各类社会矛盾和深层次的问题不断凸显,这些都考验着各级党政干部的履职尽责能力。肩负组织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执政环境中,将任务目标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获得认可,关键取决于措施方法。具体而言,好的措施方法具备三个特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群众利益诉求;符合的执行主体偏好。从个人层面讲,实现个人目的受到道德和法律两方面的制约,因为法律的约束力较强,个人重点要保证使用的手段在道德认可的范畴。很多人都会疑问为什么要符合道德,其实从功利的角度谈,道德可以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可,特别是能够获得参与实现目标人的认可,积聚力量,推动目标的达成。
  三是过程正。过程是目的、手段相互作用形成行为的时间、空间集合。在行为实施的过程正,目的正、手段正,通常都会有过程正的效果。但是即使目的正、手段正,依然还要兼顾和重视过程正。比如,基层干部在负责修建公路过程中,目的是改善当地交通状况,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肯定会占用涉及个人的土地,如何平等的占用、公正的占用,这就是过程正最典型的问题。要想达到过程正的目标,党员干部必须时刻一心为公、时刻为廉,正如官箴中所讲: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不妥之处,希望大家指正。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