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该文章免费阅读,以下是该文章的全部内容:<\/span><\/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记者要具备的基本功很多,其中观察力是不可缺少的。观察是一种重要的采访手段,也是一种应有的采访作风。记者只有深入现场目睹真实具体的第一手材料,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新闻,从而增强说服力、可读性和可信度。

    运用眼晴发现新闻

    我国历来有眼见为实的说法,新闻就是要真实,所以应该用眼睛去观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从而发现实实在在的新闻。

    2000年初,我在湖南农村采访中发现,各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除了调减早稻和棉花以外,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大力发展蔬菜生产,一些县市出现一哄而起的大搞蔬菜百亩片、千亩片、万亩片,甚至十万亩片的情况,许多公路旁的田野里掀起了大种蔬菜的热浪,到处搭塑料大棚,下种育苗,插上蔬菜示范田的牌子,给人一种增收就要种菜的感觉,而且这些地方发展的多是旺季大路菜品种,市场相对饱和。看到这个动向以后,我接着采访了湖南省蔬菜办的负责同志,他们也担心在新一轮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中,部分地方盲目发展蔬菜,不看市场需求,弄不好可能出现“小白菜倒在水里喂鱼”、“种苦瓜吃苦果”、“生姜烂在马路旁”的惨剧。为此我写了一篇记者来信,《盯住菜蓝子 种好菜园子》(新华社2000年3月29日长沙电)提出“冷思考”,并给农民传递哪些菜可以适当发展,哪些菜不宜盲目扩种的信息。此稿由于来自生产实际,所以3月30日被《人民日报》和《新华每日电讯》等报纸全文刊出,对实际工作产生了定推动作用,受到农业和蔬菜管理部门有关同志的赞扬。平时,我写一些动态新闻也必须观察后再下笔,如《春节市场货丰价稳》、《早稻生长良好》、《湖南市场优质农产品增多》都是眼皮下的消息。

    回顾前些年,湖南分社的报道中还有两条用眼睛采访来的典型报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条是一位老摄影记者到绥宁县黄双山区去参加森林资源考察时,看到路边的大树被一些不法分子把树皮活活地剥了,让大树枯死,然后再来砍伐,这种肆意破坏森林的违法行为令人痛恨,这位记者立即就将现场拍下来,发往总社,评了好稿。再一篇论文是一个老记者见到湘北农村在给老人祝寿时,将许多100元的人民币用大头针一张一张地撇在一大块花布上,然后两人抬着去喝寿酒,显示“气派”。这种不保护人民币的举动,使我们的记者抓拍了,稿件发往总社后很快编发,并为中央多家报纸采用,成为一张很好的社会新闻照片。以上两稿看出记者的眼力高人一筹,很值得学习。

    须知,我们的观察在多数情况下,是眼见为实,不容怀疑的,但是,有时也不尽然。电视里曾播过,有的乡村为了开现场会表扬养牛专业户,把周围农户养的牛,集中到一个专业户家里,弄得户主很为难,事后揭穿了谜底。这些事告诉我们眼见的情况也要当心有假,应防止上当。

    看问题要用辩证法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过:“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他还《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指出:“我们要求把辩证法逐步推广,要求大家逐步学会用辩证法这个科学的方法,……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一些资深记者在谈到如何提高记者观察力时,深刻体会到观察一定要有正确的思想观点作指导,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武器,坚持观察与思考相结合才能去伪存真,见微知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抓住事物的本质。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思想活跃,经历了人民公社解体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这样一个历史过程,经历了由点到面,一个村一个乡试行,由土到田推广以后,再扩展到一个个县一个个省普及,开初时人们议论很多,有的说可以可以还可以;有的人却前怕狼后怕虎,生怕犯方向性错误,到底行不行,只有到实践中去观察。许多记者到农村走村串户,夜宿车马店,日看禾苗长势,和农民下地干活,看到人们的脸上笑容满面。听到人们齐夸联产联利联心好,打掉了“大锅饭”,“不养懒汉”,只要交足国家的,留下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当年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写的《故乡人的笑声》就是很有说服力的一篇报道,记者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观点出发,用眼见的事实,亲人的精神面貌的变化,纷声绘色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农民由穷变富的风景画,回答了一些人对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责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那段时期,一批记者在第一线写了不少目击记和现场特写,出现了一大批写包产到户的好新闻,至今回忆起来还有滋有味,那种实事求是的作风,一直给后来的记者产生了积极影响。

    近年来,我国农村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比较突出的矛盾是农民增收缓慢,部分地方农民负担过重,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损害了农民切身利益的事时有发生。这些都需要记者去深入观察,力排非议,抓住问题的实质,写出有血有肉有份量的报道来,以便弘扬正气。1991年9月的一天,我随当时的湖南省副省长王克英连夜驱车从107国道长沙段到郴州宜章县,一路上察看湘猪运往广东的关卡收费情况,7个检查站所得印象令人惊讶。在湘潭市中路,发觉检查站的人态度生硬,有的检查站专门雇请临时工乱收费,在宜章擅自设立的廖家弯站竟然把未报身份的省政府前来检查工作的处长扣留起来,原因是他不该干涉了空车罚款330元的事,好在同车的省税务局的同志,穿了制服才解了围。经了解这是乡财政的人指使干的。他们乱收费的借口是乡财政完不成任务。在黄沙堡检查站一个防疫员深夜既开票又收款,违反操作规程。经查,当晚罚款收据已开出六张,共收120元钱。平时我们对“三乱”体会不深,真是百闻不如一见,一路上一夜晚观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回社后于9月3日我写了《副省长深夜跟踪运猪车》一稿,《湖南日报》于9月4日刊出、《人民日报》于9月5日配发小言论刊用,对乱设关卡乱收费进行了批评。此稿后来被评为首届湖南省委、省政府优秀新闻一等奖。从中我体会到,遇到这种问题,虽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站到地方财政的角度看,只有乱收费才能解决财政困难,所以有的乡干部指使私设收费关卡,乱收印花税。这样做,从全局来看,弊大于利、不利于生猪流通,容易造成死猪,又加重了农民负担。记者只要站在促进生猪流通保护农民合法利益的角度去观察分析问题,才会是非分明,否定乱设关卡、乱收费。多年来,我对农民负担、农村打假除劣、侵占国有资产等一些有争议的问题,都通过现场采访仔细观察,再加分析,听取广大群众的呼声,以大局为重拨开迷雾,判明是非,采写了一些扶正除邪的报道,比较符合客观实际,起到了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

    养成经常观察习惯

    三十多年来,我从老记者那里学到了一条经验,出外采访总是喜欢看看市场、访问农家、逛逛商店、瞧瞧禾苗。曾有一位资深记者说过:“集市贸易是一面镜子,它可以折射出当地经济状况。”他又说:“禾苗长势反映当地农业生产水平。”我认为很有见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到湖南邵东县采访,看到那里集市贸易比周围县更红火,在汪塘镇见到许多农副土特产琳琅满目,红辣椒、白萝卜、绿芹菜,应有尽有;生猪、活鱼、土鸡交易活跃;菜刀、剪刀、剃刀、扮手、夹钳、铁锅等小五金丰富多彩,比比皆是,任人挑选,我写了一篇《正当集市贸易应当允许》,有近3千字,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对当时推动农村改革起了一定的作用。又有一次在桃源县陬市镇采访,上街散步,突然看到此地改革开放初期茶馆恢复迅速,说书的人不少,每个茶馆都热热闹闹,人气旺盛,生意兴隆,我再进一步了解,采访有关人士、茶馆老板和说书人以及听书人,写下了《陬市茶馆复兴记》的新华社专稿,为多家报纸所采用。

    再有一次在醴陵县(现为市)采访,见到田野县春耕中出现多处人拉犁的现象,由此深挖,采写了《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出路》一稿,提出农村劳力就地消化的一些建议,向生产广度深度进军包括精耕细作、搞好植树造林、修水利修公路,发展乡镇企业等,使农村劳力排上用场,从而发展农业生产。此稿受到当时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赞扬。

    去年初,我采访一次全省性的工作会议,在省委接待处食堂的宣传橱窗里偶然看到有关湘菜名厨张志君的先进事迹介绍,还有照片,和他做的名菜——西汉养生菜杞鞭羹鼎、西汉龙锅等等,觉得很在新意,几天以后,我进一步找到这位厨师和有关人士采访,写出了《厨师画家张志君》和《湘菜名师张志君和他的西汉养生菜》等稿件,分别发了新华社通稿、专稿和对外稿,编辑部很快播发,《海关与大市场》杂志和香港一些报纸在显著地位刊登。我又一次尝到了观察发现新闻线索的甜头。

    多年的新闻实践使我逐渐懂得,记者一定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注意用眼睛去发现新闻,然后再进行深入挖掘,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必须下马看花,多找各种有关当事人,认真采访,掌握足够的准确材料,然后再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加工,从感性了解上升到理性思考,从而找到新闻亮点、焦点和热点,才能写出有指导性又有可读性的报道来。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