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该文章免费阅读,以下是该文章的全部内容:<\/span><\/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2018年10月份,黄山正式加入杭州都市圈,标志着新安江上下游的黄杭两地从“共饮一江水”迈向“共享一个圈”。特别是今年杭黄高铁全线开通,面对这样的历史性机遇,我们怎么看?怎么干,是值得每一个党员干部思考研究的现实问题。结合去杭州考察调研体会,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怎么看的问题
  一是认识“融杭”的必然性。从人文历史看,黄山自古就与浙江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清朝徽商南下必经水路——钱塘江、青弋江的水源头就是我们黄山山脉,由于两地相邻、习俗相近、文化相似,当代黄山人对杭州有天然的亲切感,外出打工人员选择浙江杭州作为落脚点的也不在少数。从地理位置看,黄山离杭州虽然不算太近,但只要对比周边大城市就会发现,杭州是距离黄山最近的大城市、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特别是杭黄高铁开通以后,两地人民之间的原本就不明显的“距离感”被进一步削弱。从发展规划看,首轮规划范围中的嘉兴、湖州、绍兴三个城市都在杭州东面和北面,新一轮规划调整向西南面扩张,黄山市首当其冲。从这些方面看,黄山市融入杭州都市圈可以说是势在必行。
  二是认识“融杭”的战略性。杭州都市圈是全国首个以都市圈经济转型升级的综合改革试点,圈内高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要素密集流动,“融杭”将分享人才和技术红利,加快创新发展步伐。从区位看,最先承接杭州都市圈辐射的是黄山市发展相对较为落后的东南部,发展潜力十分巨大,“融杭”将全面挖掘东南部发展潜力,加快协调发展步伐。黄山市与杭州市“一山一湖”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不仅有千岛湖、黄山等5A级景区串联起来的世界级“黄金旅游线”,还有三轮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融杭”将从更广范围内划分功能分区,更好地发挥互补作用,加快绿色发展步伐。杭州都市圈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板块,是安徽省对外窗口,“融杭”将有利于共同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加快开放发展步伐。通过教育、交通、休闲、养老、医保等互联共通,“融杭”将给两地群众带来更多生活上的便利,加快和谐发展步伐。
  三是认识“融杭”的挑战性。融入杭州都市圈在拓宽发展空间、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可能给我市带来新的问题挑战。比如“虹吸效应”。杭黄高铁开通以后,杭州作为我市外出务工“首选地”的地位更加凸显,资金、人才、信息等各种发展要素因为与杭州地区的落差,容易出现由本地向杭州地区单向转移的趋势。比如冲击效应。杭州地区发达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品竞争力与我市相比处于优势地位,没有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没有更具特色的差异化发展产业,我们将很难在这波冲击中占据主动。比如同质化效应,我市和杭州市同为旅游城市,可能存在种种发展“同质化”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在融入杭州都市圈过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挑战。
  二、怎么干的问题
  一是重点工作要“谋”起来。规划是“牛鼻子”,规划协同了,发展才能协同,“融杭”才有方向。去年市里出台了《黄山市加快融入杭州都市圈重点工作安排》,今年年初又出台了《关于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的实施意见》,可以说融杭的大体方向、总体规划框架已经成型,下一步,还应与杭州地区对接,进一步研究制定出台区域详规,把规划蓝图划细划实,更好地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各区县和市直相关部门,包括我们统战部门也应该根据市里《工作安排》《实施意见》,制定有针对性的“融杭”工作方案,主动从大局着眼谋划地方和部门工作,做到有思考、有谋划、有安排、有落实。
  二是交通条件要“优”起来。交通基础设施薄弱一直以来就是制约我市发展的瓶颈因素。随着高铁高速交通条件不断完善,这几年我市大交通环境显著改善,但市内交通条件仍须进一步改善,无论建设或管护标准都与杭州市相差甚远。根据部署,我市正在谋划和推进昌景黄、黄池高铁和黄千、芜黄、德上、北外环等高速建设,同时还将会同杭州市开通千岛湖至深渡旅游船运输服务,打通新安江干线航道。我们既要把这些“大交通”项目谋划好、建设好,也应该扎实推进城际、地铁、长运、公交、乡村道路等“小交通”项目建设,在建设标准和质量上向杭州看齐,才能真正在交通上连起来、融进去。
  三是产业体系要“配”起来。发展是硬道理,产业联动发展是融入杭州都市圈的重要战略目标。这方面,我市作为相对落后地区,应该比杭州地区下更大力气、做更多工作。尤其应该在承接转移上下功夫,在杭州都市圈内其他地市设立招商工作站,成立招商小分队,瞄准这些地方发展较多、而我市又需要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开展招商活动。在引智引技上下功夫,吸引杭州市域有经验的孵化器、众创空间运营商或是大学科技园来黄创办创业载体,把优秀的创业企业、创业团队、高校毕业生引过来、留下来。在产业配套上下功夫,对接梳理杭州都市圈内发达产业,结合我市现有产业分布和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使自身产业结构更加契合圈内功能分区要求。在打造特色上下功夫,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产业,在精致农业、新型工业、文化旅游等发展过程中,充分融入非遗文化、徽文化、红色文化等我市特色元素,避免出现“同质化”现象。
  四是社会民生要“和”起来。融入杭州都市圈效果怎么样,关键要看两地群众是不是和谐共进,有没有获得感。我们应该在两地社会共治上着力,学习杭州地区“最多跑一次”“上午办手续,下午拿证照”等服务经验,争创效能政府、服务型政府,提升服务流动人口、平安创建、网格化治理等工作水利,做到与杭州方面信息互通、无缝对接。在民生共享上着力,鼓励社会民生领域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加快建设区域统一开放市场,深化区域医疗、教育、养老、社保等合作,提高民生工程覆盖面和建设水平,让两地人民共享改革红利、发展成果。在文明共创上着力,与杭州方面共同推进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第三轮试点,探索健全完善常态化、多元化补偿长效机制,同时在生态恢复、环境治理、徽文化宣传、文明城市创建等方面加紧与杭州方面“看齐”,从中得到借鉴、获得全面提升。
  站在统战部门角度来说,统战工作还要“新”起来。杭州是浙江省统战工作的先进典型,统战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在全省前列,尤其是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外知识分子等一些新领域有特色、有亮点、有影响。融入杭州都市圈,统战部门不能落后、更不能缺位。市县统战部门要主动与杭州方面的统战部门加强联系,上门求取“真经”,学习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要引导全市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围绕“融杭”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要号召各民主党派与杭州方面民主党派结对共建,学习组织发展、参政议政、调查研究方面的典型做法,提高民主党派建设水平。要组织市工商联、黄山浙江商会、杭州黄山商会等重点商会开展互动交流,强化经贸合作,开展招商引资,作出更大贡献。要动员统战干部、党外代表人士到杭州考察培训,切身感受杭州地区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时代气息,学习杭州干部群众同心奋进、致力发展的经验和氛围,全面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素质。
  总之,融入杭州都市圈,全体党员干部既要有清醒的认识,更要有积极的行动。我们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撸起袖子加油干,苦干实干创新干,动员全市统一战线广大成员把“融杭”方案完善好,“融杭”举措落实好,“融杭”条件创造好,为我市在“融杭”过程中争取主动、抢占先机,加快建设更美丽更富裕更文明现代化新黄山作出积极贡献。<\/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